放大圖片
■孔府菜體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思想。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孔子第77代孫孔德班在孔子故鄉、孔府菜發祥地山東曲阜說,「孔子的飲食言論及其所反映出的飲食觀,不僅對孔府烹飪,甚至對整個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為孔子後裔,孔德班對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十分關注。孔府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中魯菜的代表菜系。在孔府歷史上接待帝王將相以及日常的家宴、喜宴和壽宴等活動中,府內廚師承古創新,兼收並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孔府烹飪。2011年6月,「孔府菜烹飪技藝」成功入選中國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
在孔德班看來,孔子的文化形象始終閃爍在孔府菜的核心區域,孔府菜成為「寓文化於餐飲」的典型代表,而孔府菜體現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思想,對現代餐飲文化有著重要啟示。
「生活在快節奏中的人們習慣了快餐,為了提高餐飲效率,靠雞精、味精做菜,『技不夠、味來湊』的現象也非常普遍。孔府菜則精於以湯調味,孔府『三套湯』以鴨、雞、豬肘等為主料,經三次反覆熬製而成,大約需要10個小時,雖費時費力,卻是調味上品。」孔德班說。
據孔府菜研究會副會長彭文瑜介紹,在古代,孔府有「廚藝不外傳」之說,在孔府只有技藝權威的孔府廚師才能父子相傳或師徒相傳。1985年,孔府菜研究會成立後,邀請了6位孔府老廚師,歷時兩年多編寫出《中國孔府菜譜》一書,收錄了170多道孔府菜的詳細製作過程,基本整理出了孔府菜精華。
「但是記錄技藝不代表傳承技藝,由於能掌握技能的孔府菜大師數量有限,對孔府菜一知半解的廚師依葫蘆畫瓢,也在各種飯店打著孔府菜的招牌,卻做不出孔府菜應有的鮮香味醇和文化底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孔府菜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孔府菜的聲譽。」彭文瑜說。
彭文瑜希望孔府菜廚師把傳承和創新有機結合,以繼承的心態來創新。他認為由於時代的發展,原料、調味品、加工工藝、烹調等都發生了變化,照本宣科一定行不通。
「以孔府菜中的名菜『八仙過海鬧羅漢』為例,古時這道菜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是以魚翅為主料,輔以熊掌、燕窩等原料燉製而成,而現在野生動物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用魚翅、熊掌這樣的原材料已經不合時宜,這就需要廚師尋找替代原料,但又要兼顧菜品的口感和意蘊。」彭文瑜說。
「孔府菜」的魅力也引起了眾多國際品牌酒店的關注,即將於八月開門迎客的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把「孔府菜」設為其中餐廳的招牌特色,香格里拉集團也在全球推出「孔府家宴」美食巡展活動。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