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蹤:京都福岡之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大德寺龍源院。 網上圖片

龔敏迪

 一覺醒來,卻是日本京都的七月。走到街頭,隨處可見不少人家的門上掛起了小掃把似的「祇園祭」護符,穿和服的人也比平時多了許多。聽人說四條一帶已經實行交通管制,因為今天正是「山鉾」巡行的日子。祇園祭始於貞觀十一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我對於眾人狂歡的操弄總有點敬而遠之的感覺,於是一路去了大德寺,倒不是因為一休和尚曾任這裡的四十七代住持,而是想看看有「現存水墨山水畫的壓卷之作」之稱的兩幅山水畫,它們是南宋李唐的真跡。

 沒想到由兩個別院,二十一座「塔頭」組成的大德寺,除了三、四處開放以外,其他都是謝絕參觀的。直奔高桐院,卻被告知李唐的畫是「國寶」,即便花了四百日幣的門票錢,也是無緣謀面的,於是去了另一處開放的龍源院,看了一回日本最古的方丈遺構。

 被包圍在現代都市建築中的大德寺,幾乎是一處獨立的聚落,一條條巷子的兩邊都是被稱作「塔頭」的寺院,各自建築的古樸,古樹林木的深幽寧靜,加上遊人的稀少,讓人在感受山林之趣以外,很少在表面看到廟宇線香的煙霧中滯留著某種靈魂的不安,倒有幾分脫離了喧囂,找到了與靈魂對話各得其便的感覺。在空無他人的龍源院裡泡了很久,才體會到無論是面前被稱為日本最小的石庭「東滴壺」,還是主庭「一枝坦」,都表現了一種無以測其深淺的感悟。所謂「至理幽微,非言說之所及」,於是自己竟然也有了幾分「通得意之路」的欣喜。

 《文選.王簡棲頭陀碑文》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方丈延續了《淮南子》中「聖人處環堵之室」的傳統,長一丈,高一丈為堵,「環堵」也就是方丈。龍源院的方丈遺構,也遵循了這個原則,從這裡也再一次讓人體會到了日本文化中善於保存各種古物古事的特點。

 從1590年到1624年,日本在準備侵略朝鮮、中國之際以及侵朝以後,朝鮮的使節團也先後四次被安排在大德寺下榻,在這裡一次次經受家國之痛的屈辱。

 回程經過祇園,卻看到那並不是想像中佛寺,而是神社;而且是祇園,不是祗園。於是不免發生了興趣,信步走進去看了下,有說明說:傳說他們供奉之神的素戔鳴尊,曾是祗園精舍的守護神,而素戔鳴尊和其他神社中祭祀的諸神一樣,大多又是從古代新羅、百濟、高麗人帶到日本的,神祇的「祇」與表示恭敬的「祗」不是一回事。

 祇園祭的主角是「山鉾」,巡遊的時候,「山」由十四人到二十四人抬著走,「鉾」則有輪,由三五十人拖著走。令我感興趣的是,三十三個「山鉾」中,還有伯牙與鍾子期故事的「伯牙山」、孟嘗君過關的「函谷鉾」、二十四孝的「郭巨山」和「孟宗山」、白居易與道林禪師故事的「白樂天山」、鯉魚跳龍門的「鯉山」,還有因為堯治天下無訴訟,以致雞築巢於鼓上的「雞鉾」。

 遊完京都坐新幹線到福岡遊太宰府,並去拜訪了中國駐福岡的丁劍領事,在他和當地一名議員及一名社長的帶領下,參觀了學校和核電廠,所到之處,都感受到了日本民間希望通過交往,促進和平友好的期望,既然如此,我也呼籲日本的民間人士,也能多多到中國來交流,特別是兩國出現外交困難的時候,如果不交流難免產生誤會,就像我之前對於祇園祭的缺乏了解一樣。

相關新聞
從「走鬼」到「指月」 (圖)
香港藝術節2014搶先看(一) (圖)
歷史與空間:筆架留韻 杜鵑傳情 (圖)
遊蹤:京都福岡之行 (圖)
古典瞬間:追思翁同龢 (圖)
豆棚閒話:王 子 (圖)
畫中有話:請來戳死我 (圖)
百家廊:漢口有個「新市場」 (圖)
琴台客聚:李谷城病逝 (圖)
翠袖乾坤:勢利咖啡
海闊天空:幸福城市馬拉加
生活語絲:王孫的光環
思旋天地:懷舊
淑梅足跡:真命伴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