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豆漿、油條,中國人過去不可或缺早餐恩物。
剛回香港工作時代,清冷十一月藍天密密北風,上班途中,密集製衣工廠的新蒲崗大有街人行路上,密集各式快速早餐:臘味糯米飯、甜豆漿加蛋、油條,吃慣牛奶咖啡麵包的味蕾被粥品腸粉以外的中國傳統早餐再次喚醒昔日口味。
香港服裝製造業仍然一枝獨秀的歲月,晨早工廠區,時髦時尚從業青年街邊或坐或站,一心一意咀嚼街坊味濃溫馨小吃。
工廠區大勢已去,食環處沒可能給路邊攤檔生存空間,吃擔擔麵通往鑽石山地鐵站的小路,早已夷平,背後山一般高荷李活廣場一圈雄霸整片山頭,豆漿油條街頭風景早已消失,愈進步愈富裕,社會自力更生的力量愈被打壓,最終成為失去鬥志、終日只識抱怨、成為別人包袱的廢柴。
不要說香港,早在二十年前某個早晨,走遍杭州大街小巷,同樣情形也曾發生,只為尋找一間發售豆漿油條的小店,或街頭小攤檔……結果,遍尋不獲!
愈民間的愈失落……
然後內地出現台北永和豆漿大王連鎖店,生意還可與麥當勞抗衡,不想吃咖啡吐司的早晨或百無聊賴肚子空蕩的晚上,永和連鎖店成了最佳目的地。
可惜,永和愈長愈壯,味道愈變愈淡,氣氛與質感離開從前讓我們感動的真正台北永和產品愈去愈遠。
踏進原裝永和豆漿店不過九七回歸前後,此前店名聽了多年。老闆們笑用廣東話說:曾經住過香港調景嶺。
離鄉別井走到香港,輾轉台灣,好一頁華人流散歷史,本來一家人百無聊賴,磨點豆漿做些油條自食,卻發展成小生意,再變國際馳名,擁萬千連鎖店,維繫大地人民口惠。成功道理很簡單——價廉物美、淳樸溫馨、愈鄉土愈國際,至愛口味最終落戶在最簡約最親近的人文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