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楊絳的散文,早已是公認的精品。
錢鍾書說:「楊絳的散文比我好。」
錢鍾書還說,「楊絳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
記得楊絳的《幹校六記》出來後,聲名鵲起,寫苦巴巴的勞改,沒有疾言厲色的痛訴或控訴,讀來蘊藉而不露,一景一物一事,在她的筆下,娓娓道來,執著旁觀者的持平心態,而身為受害人的她卻抽離局外。
這才叫超脫。
她的一字一句,不帶激情,不經意流入讀者的心間,泛起的一輪輪漣漪,輕輕漾漾,決不是稍縱即逝那一種,而是持續不斷的、欲哭無淚、黯然神傷的餘痛綿綿。
但凡感人的文章,七情上臉的大喜大痛大悲大慟是一種,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是心口隱隱作痛的一種。
我叫前者為「感官刺激」,後者是「心靈的刺激」。
感官刺激之後,是一種發洩,隨著發洩後的一剎那快感或傷痛的消逝而逝。
後者像給火炙一樣。
火炙時痛徹心脾,過後疤痕還在那裡。
事後當事者平靜地憶述炙痛時的那一刻,憑地是抹殺不掉的,與乎痛哭後的淚乾了了無留痕,完全是兩回事。
楊絳的散文的出色和過人之處,是她深諳心靈刺激比感官的刺激,完全是不同層面的表現手法。
這也是她的成功之道。
有一次與旅美作家于梨華談起最好的文章是甚麼。她表示,最好的文章是令人讀後難過而流不出眼淚、哭笑不得的文字。
這種文字,令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幹校六記》誠然是楊絳散文的佼佼者。
一九七八年開放後,對那些諷刺時弊的馳名作品,丁玲有一個比喻。
丁玲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幹校六記》是大學級。」
《班主任》是劉心武寫的,《人到中年》作者是諶容,與《幹校六記》同屬內地開放後的第一批傷痕文學。
雖然丁玲的泛政治化,語帶貶意,骨子裡也是一種肯定,把《幹校六記》譽為「大學級作品」。
如丁玲的評斷正確,楊絳的《幹校六記》,在政治上是犯了大忌,在文革肯定是一株大毒草,這幾要置楊絳於萬劫不復地步。
還幸,長期管文藝的胡喬木,給予正面的評價。
這就是有名的十六字評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
胡喬木是真正讀懂了《幹校六記》,他說道:「楊絳文字樸實簡白,筆調冷峻,無一句呼天搶地的控訴,無一句陰鬱深重的怨恨,就這麼淡淡地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
其實楊絳的《幹校六記》,名字是仿沈復的《浮生六記》的筆下,敘述的不過是如實記錄她與錢鍾書在幹校勞改時的生活點滴,不加主觀的月旦。
我在香港出了楊絳的英文版《幹校六記》,深受其溫婉灑脫的文筆所受感染。
此後對楊絳的散文,便情有獨鍾。(《說楊絳》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