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郝柏村筆下的抗戰歲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國的近代史是慘不忍睹的,以為在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後會帶來新氣象,但接連的軍閥鬥爭、八年抗戰、國共內戰,硝煙從未熄滅。郝柏村走過中國最動盪的歲月,是蔣介石身邊一位重要的參謀。如今九十四歲的他,以蔣介石留下的日記為線索,每天書寫上千字,最近出版了一部沉甸甸的書─《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

 他說,不能因為蔣公內戰失敗了,就否定其抗戰的功勞。他也說,抗戰是中華民族最光榮的一戰,年輕人尤其要認識、了解這場戰役。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黃偉邦

 郝柏村沒有九十四歲老人常見的樣子,無論站著、坐著,身體都如筆桿一樣挺拔。他有軍人的威嚴肅穆,說話帶著濃濃的地方口音,激動時聲音會稍微大一點。言談間,不難看見他對蔣介石的尊崇,但說到歷史時,他特別理智,不會隨意評斷一個人、一件事,談到一些比較主觀的內容時,他總說「我覺得」、「我個人認為」,而蔣介石在他眼中也並非是完人。他說蔣介石抗戰有功,策略性地帶領中國民眾打了光榮一戰,但內戰時他犯了錯誤。

 郝柏村要勾勒的不僅是蔣介石,而是逐漸被人遺忘、卻恰恰影響後來政局、甚至如今兩岸關係的八年抗戰。

重回抗戰現場

 時隔六十八年,再論抗戰,彷彿又揭開中國人的瘡疤。今年六月,英國學者(Rana Mitter)出版《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一書,重新評價中國抗日對二次大戰的影響。二次大戰的開戰日期各國說法不一,普遍定在1939至1941年期間。然而作者重新分析二戰戰事,認為中國是最早的戰場,而抗戰結果與後來世界的發展及東亞衝突息息相關,正好與郝柏村解讀抗戰歷史得出的結論相互呼應。

 郝柏村說,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抗戰的成果不屬於哪一個黨派,而是全中國人的。1919年出生的他,七七事變時,只是一個軍校學生,抗戰勝利時,他是少校軍官。但對於這段歷史,「我比你們這些只憑書面、照片或影片所看到的印象親切得多。」

 執著於抗戰歷史,自有其原因。「中華民族的抗戰歷史是八年,這是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我們的犧牲最慘烈,一般民眾的犧牲不算的話,光是我這一代,當時以二十到三十歲在底下打仗的人最多,我算是年紀小的。1900至1930年出生的人,是抗戰的主流人群,最後差不多有一千萬人犧牲了。」他不無慨嘆地說著這些數字。當時,日本經歷明治維新改革後,衍生了一種相當危險的軍國主義,以奪取東亞領土為目標。

 另一邊,孫中山在推翻滿清後,希望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現代化中國,但他手上沒有政權。民國成立十三年,他在廣州黃埔建立軍校,培養軍隊。黃埔軍校成立一年,孫中山去世了,由蔣介石接手,繼續以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而奮鬥。其間,國民黨取得政權,在南京成立政府,雖然仍然面對許多內憂外患的問題,但不能否認,日本眼看中國慢慢走向統一,開始焦急,這也與其渴望中國分裂、割據的期望不符。於是,日本開始發動攻勢,先侵佔東北三省,後攻打上海。

 那時各國綏靖主義情緒高漲,沒有人想開戰,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也一樣,按郝柏村的話說:「民國二十二到二十五年(1933-1936)這三年間,國民政府表面是團結的,實際上並不是。」他記得很清楚蔣介石當時腹背受敵,既有對中共的五次圍剿,又要平定李宗仁、白崇禧的反蔣行動,後來又發生了西安事變。蔣介石很清楚當時民眾的反日情緒有多高漲,西安事變後,他從先安內後攘外的「和平未至完全絕望,決不輕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決策到廬山宣布「最後關頭已經到了」,抗日戰爭正式展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年底,發生西安事變,最後演變成停止內戰、抗日,當中有太多故事了,」郝柏村幽幽地說,這些撼動人心的片刻彷彿不過是昨天的事。

勝利歸功全國

 抗戰已經過去六十八年,郝柏村依然記得很清楚,每一個細節、蔣介石的每個決定都說得有條不紊,因為「我參加過抗戰、參加過內戰,我身歷其境,我看到這些字(蔣公日記),等於又重回了抗戰的歲月。」蔣介石之於他,是領導、是朋友,也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因而提到他時,他總有不同的說法。有時會嚴正地稱他「蔣委員長」,說到一些瑣碎的事情時,「老蔣老蔣」地不自覺就冒出來,說到激動處就直喊他「蔣介石」。

 「我在蔣公身邊五六年,他的日常生活我都可以對照,我想這不是其他人所能感受到的。」有段時間,他和蔣介石的關係非常親密。「沒有蔣委員長的堅定意志,中華民族的精神不能發揚出來。」這是他對抗戰中蔣介石表現的肯定,也是撰寫本書的初衷。兩岸三地,因為不同的文化與背景,所接觸的歷史資料也不盡一樣,郝柏村不諱言,這六、七十年來,關於抗戰和內戰的真相是不完整的。

 郝柏村強調:「我不是自己在寫歷史,我不是寫內戰史、寫抗戰史,我只是根據他(蔣介石)的日記而寫,裡面有關於抗戰、內戰的重要決策,我想這些重要的決策都是他自己決定的,他日記上寫得很明確。」可以這麼說,郝柏村是以國民政府面對抗戰為視角,以蔣介石的決策為基石,詳細寫出普遍歷史書未必涵蓋的部分真相。在他心中,這光榮一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因為中國得以取消所有不平等條約,收回了失土,這對中華民族、對世界而言都有其意義。

 「抗戰的成果是全中國的。」他一再強調。

相關新聞
郝柏村筆下的抗戰歲月 (2013-08-17) (圖)
兩岸關係由歷史決定 (2013-08-17) (圖)
尊重歷史 謹言慎行 (2013-08-17) (圖)
對話韓夢雲 (2013-08-10)
「我希望成為歷史,這是最大的成功」 (2013-08-10) (圖)
「書寫生物」潘國靈 文學的靈性與追求 (2013-08-03) (圖)
Ideal Reader (2013-08-03) (圖)
土星者言 (2013-08-03) (圖)
本土年輕人的古典節樂情 (2013-07-27) (圖)
孤軍不寂——台灣插畫師不達景 (2013-07-27) (圖)
寧浩:「我是二流市場中的四流導演」 (2013-07-20) (圖)
做過娛記 愛過搖滾 (2013-07-20) (圖)
胡野秋:為城市點亮文化的彩燈 (2013-07-13) (圖)
香港有多遠:文化是一把尺 (2013-07-13) (圖)
城市的化妝師——書寫小人物 (2013-07-13) (圖)
「我在現場」:電視人生的座右銘 (2013-07-13) (圖)
發起「深圳讀書月」讓城市更柔美 (2013-07-13) (圖)
南望香港:要啟蒙、不要反智 (2013-07-13)
李烈與陳駿霖 暢談《明天記得愛上我》 (2013-07-06) (圖)
李烈:《明天記得愛上我》的幕後推手 (2013-07-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