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抗戰遺留下很多火苗,最直接的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便是兩岸的關係。兩岸關係幾十年來,剪不斷理還亂。對此,郝柏村忍不住提到他參與的最後一役──金門炮戰(又稱八二三炮戰)。1958年8月23日,中共首先發動攻勢,其後台灣也開始反攻。一個多月的戰事,雙方炮彈你來我往,最後台灣守住金門,此後,兩岸再沒有大規模戰事。郝柏村根據這次事件,形容兩岸關係是「國際因素的內戰問題」。「廈門打台灣金門的是中國人,對不對?我們金門炮打廈門的也是中國人,這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可是用的炮,內地用蘇聯的炮打金門,金門用美國的炮打廈門,這不是國際因素嗎?我一直認為兩岸關係帶有國際因素,但也是一個內戰問題。」
他對於兩岸未來的走向,抱持著一種相對「老派」的價值觀。是建基於歷史而提出的看法,就是「一個中國原則」。長始以來,「一個中國」各有各的說法,有人說是「兩個中國」,有人說是「一中一台」的兩岸關係,但1972年中美兩國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後(又稱《上海公報》),具體的定案便落實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基本的論調便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所謂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說法。
雖然,郝柏村言談間對於當年中美私下簽署、台灣並沒有參與略有不滿,但他也認同這個說法,因為「老蔣本來持的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但甚麼是一個中國,要兩岸來談,事前要先把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問題解決,所以1992年台灣和內地都派人到香港談,我們說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內地說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談不攏啊!」最後雙方妥協,口頭上認為一個中國的原則是關乎兩岸的,但一個中國的內涵就各說各話,這就是「九二共識」的淵源。
但有些台灣民眾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否定「九二共識」,對此,郝柏村有點無可奈何,他直言:「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來反對,但是我們看見世界歷史有一個主流方向,任何一個政府政黨都必須符合那個方向在走,違背這個主流,最後都會失敗的。」
「求同存異,和平發展」是世界主流,也是兩岸人民認同的方案。「歷史的潮流只有一個,不會有兩條路,這是我們普遍同意的,也是六十年來我對兩岸關係的想法。」
他補充:「我想孫中山的方向,還是我們全中國人應該走的路。」孫中山的思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毛澤東的思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而蔣介石的思想也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大一統中國,大家的基本思想沒有分別,「但操作上卻不一樣」。
郝柏村相信,一切在歷史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