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可有留意一則新聞,有一名在律師行實習的準律師,因拍下自己第一次上庭的照片,然後用手機App上傳至社交網站,以宣示自己「用法律行公義」的志向,結果他不單觸犯法例,亦因犯下錯誤,很可能受到公司處分。
在報章上,大家經常看到在職場上不當使用社交網絡的新聞。何解有這個現象?筆者認為是我們一方面樂於享受智能手機與社交網絡的方便,但另一方面卻以舊有態度對待社交網絡及智能手機,忘卻了社交網站與個人私隱,甚至與職場的關係。
私人與工作界線變模糊
社交網絡的出現,可以說是模糊了私人空間及工作的界線。以筆者的經驗為例,作為教育工作者,少不免要在課餘時間與學生聯絡。現今很多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為了方便聯絡,筆者亦會將學生加入為自己的聯絡人。無錯,在公餘時間與學生之間的聯絡是方便了,但相反學生亦可以透過你「個人空間」搜尋訊息,包括我以往的日記、狀況訊息、照片等資料。
上課時,曾有學生突然問我:「阿Sir,你中學個頭成個椰子咁!」、「原來阿Sir你以前識女仔很有辦法喎!」當時我真的始料不及,又十分尷尬。試想想,如果筆者放工後,無心插柳地在facebook「貼文」:「今年班港姐真係樣靚身材正喎。」筆者的學生、甚至同事,只要是我Add的聯絡人,都會有機會見到。文章雖然在公餘時間發布,但觀感無分Office Hour,一句說話分分鐘弄到自己「一身蟻」,破壞了職場上的專業形象。
開設兩賬戶 公私更分明
為了保障個人私隱,同時又想有暢所欲言的空間,筆者花了點時間作打點,希望可以供讀者參考。對於只在工作上接觸到的人,例如學生、上司、客戶等,筆者會為他們開設一個工作用的賬戶,除了可以保持聯繫,亦可以避免不慎發布不合宜的文字及照片。對於相熟的同事,則於私人賬戶內開設聯絡人群組,發布文字或影片時可以指定某一群組人才可以看到所發布的內容。當然,在工作時應盡量避免使用社交App溝通,即使用都應該應用於工作的事宜上。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則趣事。筆者在進入機構工作前,曾參與一家本地科網公司的面試。當筆者坐下時,公司負責面試的人就跟我說:「得啦,我已經上網搜尋過你的資料,了解你的實力,你現在只需向我介紹一下你做過的作品就可以。」當時我覺得該公司既靈活又有魄力,不過現在就覺得凡事要小心,因為社界網絡無遠弗界,可能你在考進公司前,你的準老闆、準同事經已透過社交網絡掌握你的資料了! ■IVE(沙田)電子計算系署理講師 郭譽豪(VTC機構成員)
(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