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漢奇(左)、許建斌(右)及博士後研究員程振洲(後排)合力發明全新光電檢測器,有效推進高效率低成本紅外光譜技術。 中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科技進步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而科技的促成正有賴各項基礎研究的突破性發現。中文大學科研團隊最近成功發明一項全新的光電檢測器,有效推進高效率、低成本紅外線光譜技術。該新發明可應用於環境和生物醫學工程,如監測空氣污染和分析人類呼吸疾病標記。有關研究成果昨日已於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發表。
在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曾漢奇和中大材料研究中心主任許建斌的帶領下,研究團隊發明全新光電檢測器。團隊利用透明膠帶,從石墨中機械剝離出單一碳原子層的石墨烯(graphene),並將石墨烯置於矽懸浮薄膜光波導路的頂部,令器件能吸收超過90%的入射光,製作出異質結構的光探測器。
許建斌:推進紅外光譜應用
許建斌表示,研究發現兩種不同機制的探測器,使得在近紅外(near-IR)和中紅外(mid-IR,波長從2微米到20微米)波長範圍產生不同極性的光電流。是次研究推進中紅外光檢測技術的發展,有利於在環境和生物醫學工程中推進紅外光譜的應用。
成果刊《自然.光子學》
他續稱,目前商用的中紅外探測器通常採用價格昂貴的窄帶隙半導體和含毒的汞化合物,並只可在低溫條件下操作,有一定限制。團隊製作用於中外光譜探測的新型光探測器。在中紅外範圍,氣體分子具較強的共振吸收峰,可用來檢測微量的氣體濃度(十億分之幾),因此在化學光譜具有很多應用,如空氣污染監測、氣體「指紋」檢測、以及分析人類呼吸疾病標記。有關研究有望實現高效率、低成本、高集成度的中紅外新一代光探測器,獲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