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昨日風雨狂掃,逾2米高的巴士(紅圈所示)變身「潛艇」。 網上圖片
章蘿蘭
一場場暴雨,將一座座內地城市拖入內澇之困。隧道被淹、道路積水、地鐵灌水、交通阻塞、房屋受損、人員傷亡……神州大地由南至北,風雨過後出門即可「看海」,外表光鮮靚麗的大都市,在暴風雨面前竟不堪一擊。
恢弘矗立的「中國第一高樓」,舉世矚目的自貿試驗區,最具潛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正在創造「中國奇跡」的上海,居然瞬間淪為「見雨愁」,一個月內兩度被淹。黃浦江畔的濱江大道被淹並非首次,翻看以往報道,在颱風、強冷空氣過境時,濱江大道也曾經出現過多次短時被淹現象。
據稱,在其他城市硬件飛速更新的同時,上海的排水能力仍然是「一年一遇」,如此落後的設計,著實與國際大都會的靚麗頭銜格格不入。從全市雨水排水系統看,目前絕大多數已建的卻只能應付每小時36毫米的雨量,標準僅為「一年一遇」。城市排水已成為申城不容忽視的短板。在50年一遇的強降水面前,漏洞百出也就不奇怪了。這更給喜歡「面子工程」的城市管理者們好好上了一課。
排水系統屬於「裡子工程」,遠非「面子工程」那樣光鮮,往往不被重視甚至被遺忘,但就城市的功能而言,它卻是「百年大計」,不可或缺。的確,若要提高城市排水標準,投入大,周期長,又不能帶來多大土地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對此缺乏熱情。因此,有專家建議,應當從地方立法入手,優先保障這部分公共投入的持續性、穩定性。亦有專家指出,中國城市內澇中不時發生淹死人事件,這敲響了警鐘,必須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觀念,必須糾正「重建設輕維護」的市政管理模式。
也有人提出,於老城區而言,升級排水系統或許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東京在把排水標準提升到「5年一遇」時,同樣面臨老城區難改造問題。為此,它利用地下盾構技術,另闢蹊徑,在地下建設了巨型隧道來儲水、排水。吉隆坡也同樣採用盾構技術,在市區建造「聰明隧道」,平時上面兩層作為車行道,第三層排水,遇到大雨量,則全部隧道可用於儲水,一舉將城市排水能力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上海何時才能告別「見雨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