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排斥新移民既不人道又不利香港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8]     我要評論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有反對派立法會議員以「約三百名市民」的名義,在香港兩份報紙和台灣《自由時報》聯署刊登廣告,打出「反自由行、反中國化、反赤化」口號,倡議「源頭減人」,將社會問題歸咎新移民,觸發涉歧視新移民風波。實際上,排斥新移民既不人道又不利香港發展。「單程證」是體現兩地「家庭團聚」的重要基石,「源頭減人」剝削兩地婚姻家庭盡早團聚的權利,違反人道主義精神。香港今天有這樣突出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正如美國一樣,移民常帶來新的刺激和能量,排斥新移民不利香港發展。

 香港從來便是一個移民社會。從開埠以來,香港人口中常常佔去一半以上是內地移民。事實也證明若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這麼多擁有才幹和資金的企業家移民來港,並加上眾多年輕力壯的移民不斷來港,香港不會有今天的繁榮。

「源頭減人」違反人道主義精神

 現今內地新移民可分別以三類方法來港:優才計劃、投資移民和以「單程證」來港。透過優才計劃來港的都是香港原本缺乏的專才,而投資移民可為香港帶來充裕資金。第三類持「單程證」來港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人數是前兩類的近十倍,因此他們是香港新移民中主要的組成部分。

 目前,內地與香港婚姻的比例佔全港35%,減少「單程證」配額,將變相延長輪候年期,剝削兩地分隔家庭盡早團聚的權利。有反對派議員倡議「源頭減人」,觸發軒然大波,連反對派內部也有人對此強烈抨擊,顯示「源頭減人」去得太盡,不得民心。由反對派組織「民陣」召集人孔令瑜等組成的「關注中港家庭權利聯席」點名批評范國威、毛孟靜等早前在報章聯署刊登的所謂「反赤化」廣告,抨擊「源頭減人」、要求削減單程證配額及由香港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的說法,是罔顧事實和不負責任,漠視跨境家庭的苦況,他們對此表示「最強烈的不滿」。「聯席」要求「反赤化」廣告發起人憑著公義良知,收回「源頭減人」的不恰當言論,並向公眾道歉。

 「聯席」指出,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無論舊移民和新移民,從來都不是二元對立的,刻意製造對立局面將分化社會。以「夫妻團聚」類別為例,目前一般要等候「單程證」4年或以上,倘根據「反赤化」廣告發起人的說法,將單程證配額150名縮減三、四十個,「夫妻團聚」輪候年期就增至12年,必定會引起兩地分隔家庭怨聲載道。顯然,所謂「源頭減人」違反人道主義精神。

移民帶來的壓力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香港開埠以來,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矚目的「東方之珠」,大量的人口及人才來自外來移民,功不可沒。現今香港的永久居民中,大部分都是過去數十年由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李煒娜就香港移民問題訪問筆者,筆者指出,香港是移民社會,歷史上香港社會對移民一直持歡迎態度,可以說不同時期不斷進入香港的這些「新香港人」,正是推動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年10月9日第3 版)

 當然,移民也會對一個社會帶來攤薄房屋、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的壓力,但這種壓力往往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例如,上世紀70年代大批內地新移民湧入香港,他們在山邊搭建寮屋棲身,香港的基本設施及社會結構面臨重大壓力。第25任港督麥理浩上任的時候,全港寮屋居民達35萬人,麥理浩意識到房屋問題的迫切性,因此提出規模宏大的十年建屋計劃,目標希望在10年時間內,為180萬名香港市民(其中許多是當時的新移民)提供居所。終麥理浩一任,港府合共發展六個新市鎮、33個公共屋h、16個居屋屋苑、以及重建了11個舊式屋h,受惠人口高達96萬人。麥理浩10年公屋計劃期間,隨著新市鎮的拓展,港府積極鼓勵香港工業循多元化發展,以及著手提升香港的工業技術水平。在這種背景下,電子零件、鐘錶和電器一類電子工業在麥理浩任內急速發展。1978年的維多利亞港,可見不少新落成和正在興建的摩天大廈,見證了香港經濟突破樽頸,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與韓國、台灣和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新香港」藍圖可將新移民壓力變為動力

 實際上,特首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通過短中長期房屋和土地供應以打造「新香港」的藍圖,是一個可與香港回歸前麥理浩10年公屋計劃媲美的計劃。如果填海及大舉開發新界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又落實在南丫島北建島的計劃,香港工商產業用地不足和地價高企問題會得到解決,香港的新興產業會乘勢而起,產業轉型和多元化會迅速演進,從而將產業「做多做闊」,不但扭轉香港經濟結構單一狹窄的局限,而且能夠徹底解決新移民對香港社會帶來攤薄房屋、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的壓力。

 近幾十年來,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成為世界上經濟快速發展的特殊地區。根據專家對城市規模收益與外部成本的測算,當城市規模達1000萬人時,城市收益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增至最大。打造「新香港」的藍圖,可以使香港人口增至1000萬,才能追得上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及倫敦的實力。 不斷增加的城市規模和經濟實力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進而促進收入的增長,這一增長同時造就新的消費階層。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不能讓人口老化及減少,香港要成長,既要鼓勵生育,也不能排除內地「單程證」新移民和透過優才計劃、投資移民來港的人才。而香港讓1000萬人居住,才能有如紐約及倫敦的基本條件,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

 從歷史的角度看,香港人絕大部分都是由內地移民來的,內地不斷有新移民來香港,成為了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香港能發展成東方之珠,不斷來港的移民要記一功。要看到,兩地在融合的過程中出現摩擦是很正常,兩地要協商處理,特區政府必須善用新移民這個人力資源,並在教育和房屋政策上,做好配套工作。

相關新聞
志強時評:排斥新移民既不人道又不利香港發展 (2013-10-18)
向菲「維權」須趁熱打鐵多管齊下 (2013-10-18)
管見集:陳偉業向菲律賓「通水」吃裡扒外 (2013-10-18)
針對貧困家庭 協助兒童發展 (2013-10-18)
龍聲飛揚:堅決維護特首的憲制地位和管治威信 (2013-10-18) (圖)
廿四味:田少「玩洁v當心自辱黨格 (2013-10-18)
香港學界聲音多元專業 「意見領袖」並不代表學界 (2013-10-17)
廿四味:《鏗鏘集》抹黑警隊 市民應投訴 (2013-10-17)
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傳遞正能量 (2013-10-17)
政府無需亦無意改變聯匯制度 (2013-10-17)
管見集:反對派「倒梁」動議配合美國「遏華」圖謀 (2013-10-17)
政經多面體:不守財政紀律 債務危機難解決 (2013-10-17)
教協鼓動教師教唆學生「佔中」 踐踏專業守則 (2013-10-16)
廿四味:李先知「新說法」的「舊」與「新」 (2013-10-16)
要做捍衛家園的勇士 不做明哲保身的紳士 (2013-10-16)
西座內望:毛孟靜范國威之流假本土真冷血 (2013-10-16)
管見集:《蘋果日報》甘為菲律賓當二五仔 (2013-10-16)
集體訴訟——香港真的需要嗎? (2013-10-16)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意義重大 (2013-10-16)
「只經不政」難持續 兩岸政治談判不能拖 (2013-10-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