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自貿區綜合大廳逼滿申請人士。 孔雯瓊 攝
十月的浦東,天氣不溫不火,清爽怡人,但一個月前掛牌的中國(上海)自貿區,依然熱浪逼人,如鯽湧入的投資者及投機者,令這片彈丸之地熱鬧又浮躁。本報記者日前赴外高橋自貿區實地採訪,遇到在當地苦心經營多年的港商,期待着遲來的豐盛收穫;也看見一批批即將入區的科技、服務和貿易企業,準備大展身手。投資者希望進駐的同時,還引來當地房租飆升,黃牛黨滿街,人們對自貿區有一份期盼,也有一份忐忑。 ■記者 方楚茵、孔雯瓊 上海報道
作為承載中國經濟「制度創新」和多個領域「擴大開放」任務的中國(上海)自貿區,一大創新政策就是將公司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體現「寬進」原則,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公司不再限制最低註冊資本,出現「一元錢註冊公司」之說。因此,記者前往自貿區管委會大樓的路上,路上跑的盡是大貨櫃車,行人寥寥,然而到達後卻見大樓外站滿人,皆是申請公司。
制度創新註冊一元公司
計劃「食正」外資入區需專業翻譯服務、而準備開設翻譯公司的王先生指,知道註冊資本要求低,故特來查詢區內稅務、資金需求等問題。他指,原預算要花十萬元開公司,卻發現原來「一元」即可,認為對個體戶創業有利,但「前提是要先辦一個租賃合同,證明有辦公地點」。
所謂租賃合同即是註冊前需先得一紙租賃合同,代表於區內有一個「歸宿」作辦公點。但由於區內寫字樓租盤少且租貴,據工作人員指,王先生可於外高橋大廈花費2萬元年費租用一個虛擬辦公室,雖非便宜,但已比預算低了許多。虛擬租賃即只租一個地址掛單,非實際辦公室 (見另稿)。
4個工作日內全部辦妥
首個獲證企業為東芝旗下拓佳豐聖(上海)科貿有限公司,從事機械設備、五金產品及電子產品批發。該公司營業執照、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及外商投資企業備案證明合計4證在4個工作日內全部辦妥並發放,而在以前則需要近20天。
代理「拓佳豐聖」的申報人是有多年企業代理註冊經驗的錢聖榮,他表示最近同樣在區外也在申報註冊公司,也是純外資的,但目前連批准證書都沒拿到。
事實上,「高速」的背後包括對自貿區內工商部門外資登記管理權的下放、自貿區內實行企業設立「一口受理」(「一口」即「一個窗口」)等優化企業設立流程提升試驗區登記效能的多項試點。
每日註冊問詢超500家
據悉,在首批獲得營業執照的企業中還有一家港企阿禮爾(上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阿禮爾CEO方玉書表示,該公司營業收入和經營支出會存在人民幣和外匯結算問題,按過往慣例,每一筆費用的使用包括結算都要報備,希望在自貿區可以有一個更自由的方式。
工商部門透露,自貿區對外受理業務的首個星期,綜合大廳內註冊登記的公司約有200戶,先已辦結60戶,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和投資類領域,其中貿易企業佔比超過一半。自貿區管委會新聞發言人稱,目前每天前來問詢辦理註冊的企業數量都超過500家,最多時甚至達到600家。但目前真正進入註冊環節的企業還不多,大多數還在名稱核准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