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鴻 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及中國商業中心負責人
對許多人來說,本文標題根本不是個問題,因為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和所學,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香港有一個清晰的概念。若果社會不存在爭執或分歧的話,這確實不算個問題。對香港這個客觀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而這些理解和認知的豐富多彩,恰恰代表了香港社會的多元性和民主本質。同時,這也為香港創新、變革和進步提供了澎湃的動力。
香港從來沒有與祖國隔絕
香港是英國以武力迫使中國「租借」給其做「殖民地」之後才開始發展的,但它從未也永遠不可能獨立和自給自足,所以英國殖民政府從一開始便把香港確定為自由港,供各地(主要是中國)人在那裡經商。由於新建的「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力和商人維持經濟發展,當時的英國殖民當局對大陸居民敞開香港大門,無需任何證件,可以毫無限制地自由進出,就像新加坡成為英殖民地初期一樣。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因為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及其盟友對新中國實施全面封鎖。
但是,香港從未與中國大陸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隔絕。現階段,隨茪J境手續簡化及內地,特別是廣東居民來港旅遊人數劇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正逐漸恢復朝鮮戰爭之前的狀態。隨荅]三角地區居民來港旅遊購物以及本港居民北上休閒愈來愈頻繁,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正在文化及經濟上與其大多數居民的祖籍地迅速走向融合。前些年,當廣州民間發起聲勢浩大的保護廣東話的行動時,香港社會積極響應。這充分顯示同屬嶺南文化地區的穗、港在歷史和人文的緊密聯繫。
廣州與香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分工合作角色日漸清晰。廣州是香港與內地聯繫的必要一環;香港則是內地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通道。兩個城市的經濟先後從製造業向服務業成功轉型,原有的製造業將隨荌玟t鐵路網的擴展向珠三角乃至以外的內地二三線城市轉移。自1997年回歸伊始,香港已失去挑戰國家政府合法性與權威的政治理由,亦無法挑戰廣州作為珠三角區域經濟核心城市的地位。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地位,以及它所處的地緣經濟位置,決定了它不可能與珠三角脫u,而是要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由於上世紀50至90年代經歷了不同的經濟發展路徑,也許香港形成了有別於廣州的文化特徵,但兩者之間的這種區別,正隨蚗W密的交流與融合而愈來愈模糊。
所以,香港對中國大陸來說既是自己人也是「外人」。與廣州相比,香港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是最接近國際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同廣州一樣,香港在經濟、社會及文化上從未脫離祖國獨自生存。它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新加坡,後者雖然由英國殖民當局開發,但如今已成為美國資本的天下。香港應該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憑藉1950年代以來通過引進外國製造業積累的豐厚經濟資源,在國際上發揮更大影響力,從而提高國際大都會地位,並引領珠三角成為世界上活力最澎湃的外向型區域經濟體之一。
所以,當我們給香港下定義的時候,不應該回頭看,而應該與時俱進,繼往開來。香港有能力打破過往圍繞歐美為軸心的發展模式,有能力為自身發展再次寫下輝煌篇章,有能力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創造不凡。
(文章編譯自《中國日報》香港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