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廿四味:《蘋果日報》社評侮辱市民智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1-01]     我要評論

柳頤衡

《蘋果日報》昨日題為「佔中是改善營商環境的催化劑」的社評聲稱:「佔中是改善政治環境及促進政經發展的催化劑,是長遠提升政府管治效率的靈丹妙藥,批評行動損害香港營商環境實際上是在顛倒是非,混淆視聽。」這種侮辱市民智慧的話公然以社評形式發表,暴露《蘋果日報》信口雌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核爆中環」癱瘓營商環境

「佔中是改善營商環境的催化劑」嗎?就連「佔中」發起人也不敢如此胡說八道。「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多次以「核爆中環」來形容「佔中」運動,指「佔中」核爆所造成的破壞力,不止於爆炸的那一刻,更在於之後的核輻射擴散,並公開表示「不排除活動以流血收場」,還申明「將繼續進行各種各樣的不合作運動」,「真正令香港癱瘓,令香港成為一個難以管治的地方」。

本港有專家教授指出,香港國際金融和貿易運作,80%集中在中環。「佔中」危害正常的商業運作、股票市場、公共交通和警察服務,更嚴重影響本港的國際聲譽。輿論分析,「佔中」若癱瘓中環,香港每天損失起碼16億元,佔領1個月香港損失480億元,3個月損失1,440億元。佔領中環的行動只要令股市交易延遲1小時,就會令本港損失100億元的成交額。 

本港許多輿論指出,中環有數十萬人上班,香港每天經過中環的車流量超過50萬輛,「佔中」 衝擊正常社會秩序,影響數十萬人上班,影響社會的安定和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中環或附近工作、上學、居住的市民及其他道路使用者,會因「佔中」運動而造成的改道或堵車感到不便,金融機構及銀行的正常運作尤其受到影響,甚至影響緊急車輛爭分奪秒救急扶危的工作。

「台獨」禍水引港動搖投資信心

本港許多輿論還指出,「佔中」煽動暴民政治,可能導致出現暴力犯罪,局面失控,參與或未參與行動的市民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其人身權和財產權勢必受到侵犯,個人和家庭都會遭受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中環將陷入無政府的混亂狀態,最大的受害者將是市民。

更加危險的是,「佔中」搞手將「台獨」禍水引入香港,必然把「台獨」禍害台灣的種種亂象引入香港。本港工商界八大商會10月28日發表聯合聲明,批評「佔中」搞手勾結「台獨」勢力,指出「『佔中』引入外來勢力,將損害『一國兩制』和香港繁榮穩定,是一種不計後果的冒險行為,我們表示反對」。強調「工商界一直不贊同以『佔中』的違法行為表達訴求,這會破壞本港營商環境,影響金融及商貿運作,動搖企業投資信心,影響市民日常生計,更可能構成衝突,對本港法治造成嚴重的衝擊」。

《蘋果日報》報格低下齷齪

 《蘋果日報》的社評誣衊「八大商會合演了一場反佔中的『樣板戲』,一眾商會領袖像木偶般站在台前宣讀反佔中聲明」。該社評胡說八道之外,還公然對八大商會領袖進行人身攻擊和侮辱,顯示《蘋果日報》報格低下齷齪。 

相關新聞
管見集:中央警告:「佔中」綁「台獨」必受重擊 (2013-11-01)
自留地:口宣明德心中丟仁 身陷濁水背向黎民 (2013-11-01)
香港是什麼? (2013-11-01)
舊邦新命 命在維新 (2013-11-01)
來論:范國威「排外」議案挑動對立帶頭歧視 必須追究 (2013-11-01)
廿四味:《蘋果日報》社評侮辱市民智慧 (2013-11-01)
「佔中」搞手混淆「統獨」之別乃自欺欺人 (2013-10-31) (圖)
廿四味:《蘋果》把「台獨」講成「統派」 所為何事? (2013-10-31)
揚清激濁:「佔中」引「台獨」是絕路 社會應全力制止 (2013-10-31)
反對派勿再泥足深陷 (2013-10-31)
西座內望:「蘭花系」慘敗 黃毓民算盤落空 (2013-10-31)
明刀明槍:范國威歧視新來港人士必須譴責 (2013-10-31)
制訂長遠基建規劃 (2013-10-31)
環球視野:促進統一與分裂國家不容混淆 (2013-10-30) (圖)
廿四味:「佔中」引「台獨」脅持市民 戴耀廷賊喊捉賊 (2013-10-30)
「佔中」勾結「台獨」 豈能與中央「促統」相提並論 (2013-10-30)
解惑篇:單程證審批權屬於中央合法合理 (2013-10-30)
明刀明槍:「台獨」勢力如何「支援」「佔領中環」行動? (2013-10-30)
港情港事:「佔中」勾引「台獨」日暮途窮 (2013-10-30)
三搞手勾結「台獨」欲蓋彌彰 未參與者須劃清界線 (2013-10-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