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破舊立新,並注入新思想觀念、新文明理念,可謂是崔自默藝術之路的一大特色。在他眾多的創新中, 「默紙」尤為引人注目。
「默紙」的靈感來源於一次貴州之行,崔自默在那裡看到了貴州丹寨石橋的手工造紙。他回憶道:「天然山洞裡,山泉汩汩,漂洗淘瀝着天然的紙漿。就這樣,紙被一張張生產出來。紙漿裡再摻入一些樹葉、草葉或花瓣,出來的紙就美不勝收,美得令人不忍心去書寫。」然而,崔自默還是覺得有所欠缺,因為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多民族的紙張也都很漂亮;而且,紙張終歸是紙張,應該突破紙張的定義,有藝術和思想的承載。
於是,「默紙」大膽的想法誕生了,然後,他又直奔丹寨石橋——他撕碎自己的現代水墨作品,把碎片鑲嵌到紙漿裡——這既是行為藝術,又是裝置藝術。「默紙」,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展廳,最獨特的展廳——山野。它的觀眾也獨一無二,是自然的山川、陽光、清風、飛鳥。
尤其高明的是,「默紙」寓言了一個嶄新的文明理念——「不印刷,不書寫」(No printing;No painting)。崔自默嚴肅地說:「的確,造紙曾經改變了文字紀錄史,但是,也積累了文化垃圾。『默紙』就是一個理想模型,是對造紙和文明的一次反動。文明進步,是有代價的,是耗費了人類共同的地球資源。人類所謂的『文明』,目的地究竟是哪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