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建聯舉辦自貿區論壇,探討自貿區對香港的挑戰和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後,引起外界擔心對香港構成挑戰,但多名經濟學者、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指出,自貿區具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意義,未來只會增加經濟效應,港人更應留意的是如何把握這些資金和服務機會,促進兩地融合,不讓機遇流失。如果一味強調自貿區的影響而自我封閉,不改變「大香港」心態,香港只會被邊緣化。
劉佩瓊:國家試驗改革促經濟發展
民建聯昨日舉辦「自貿區的挑戰與機遇」論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會上表示,上海、廣東和香港這些大城市和省分近年的GDP佔全國比重出現滯後情況,中國需要設立自貿區,透過各種試驗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再現上世紀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這種國家戰略需要港人理解,而香港的優勢在於面對國際,其他地區難以取代,港人不用在國家進行改革試驗期間過分擔心。
上海自貿區設立後,廣東正研究「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進一步發展珠三角經濟,但劉佩瓊認為,廣東要發展自貿園區不容易,因為周邊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和上海周邊地區普遍富有的地緣優勢不同,目前兩地應先做好CEPA,尤其專業服務方面的安排,這不但可促進廣東發展,同時也對全國有利。
黃友嘉:自貿區「將餅做大」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黃友嘉稱,雖然香港不少人擔心自貿區對香港的影響,但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認為,自貿區進行多項重要經濟改革,布局戰略意義重大,致力趕上2020年人均GDP提升的目標,它的實施只會「將餅做大」。長遠而言,香港未來會成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資金和機遇只會更多,不會弱化香港。他認為更重要是,與其關注自貿區對香港的威脅,港人更應注意有否能力把握好機遇。他續稱,中央過去提供了不少機遇,但香港都未有把握好,例如香港缺乏會議展覽場地配合國家政策「走出去」,近年白白流失了大量機遇。
陳鑑林:經濟效用全國受惠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陳鑑林認為,自貿區的設立是由於國家經濟規模不能適應未來需要,需要成立自貿區作出轉變,自貿區並非針對香港而來,但其經濟效用不但促進上海發展,也令全國受惠。香港是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多個方面亦存優勢,但他提醒目前香港的GDP佔全國比重呈下降趨勢,若香港不趕上自貿區的「順風車」,一味強調影響而自我封閉,香港遲早會被邊緣化。他稱港人要改變「大香港」心態,更應留意把資金和人才優勢輻射全國,把握自貿區機遇。
謝海湧:料港經濟所得多於失
上海市政協委員、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海湧稱,中國經過「GDP翻兩番」、「人均收入奔小康」多輪經濟發展後,目前正朝著2020年人均GDP達到高收入行列的目標進發,自貿區的試驗,正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提供重要的條件。自貿區設立後,香港在經濟上得到的只會比失去的更多,例如自貿區會把內地高端企業吸引出來,香港未來將有更多和高端產業交流的機會。香港更應留意的,是不要讓這些資金和機遇流到新加坡這些周邊國家和地區,要確實把機遇留到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