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聰聰直言「家鄉的事就是我的事」,承諾未來將繼續為家鄉、為教育出言獻策。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 (記者 鄭治祖) 刻苦、上進、辛勤,彷彿都是老一輩的代名詞:一歲時父親出外謀生,與祖母相依為命,每月靠12元錢過活,發奮考上大學,再出國營商,這樣的「生活經歷」,時下的年輕人─何況是一個女子,能捱得住嗎?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會長陳聰聰,正是這樣的一個奇女子。陳聰聰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訪問時表示,她自小與福建結下一段深厚的緣分,2002年當上福建省政協委員,一做就是10年,直言「家鄉的事就是我的事」,今年3月更榮任全國政協委員。她承諾未來將繼續為家鄉、為教育出言獻策。
陳聰聰生於福建晉江,在當地成長、求學,做生意、辦教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福建人。她1歲時,父親便到菲律賓謀生,祖母在貧困中把她養大,讀中學時僅靠每月12元的助學金生活,苦不堪言,「那時沒有三餐飯吃的,上完課之後,我就不敢回宿舍去,為什麼啊?一天只有一餐飯,沒有那麼多飯可煮。但是宿舍裡的同學每個人給我一點,把我叫回來吃,我是這樣度過來的」。
福州大學畢業 毅然赴菲創業
其後,她考上福州大學電機系自動化專業,畢業後便到福州團市委工作,是「文革」結束後第一屆大學生。1984年毅然到菲律賓創業,4年後移居香港,並創立了香港綠洲行等實業。
先看看陳聰聰現時的履歷和公職:福建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香港福建同鄉會副會長……都與「福建」二字有關。一生與福建結下不解之緣,那當初是如何當上福建省政協委員的?她答得直接:「就是為了工作需要!因為我是香港福建社團的骨幹嘛!」出生福建,在福建成長,很順理成章地在2002年當上福建省政協,「回歸以後,在香港的福建老鄉有130萬人,而我是香港高等院校聯合會副會長,所以要把一部分時間放在社會事務,主要是聯絡校友參與本港社會事務」。
倡開發圍頭半島 打造台貿「橋頭堡」
談到最難忘的提案,陳聰聰隨即手舞足蹈地說,她在2003年的省政協會議上,呈交了一份關於修建洋下海堤的提案,至翌年該海堤的建設被列為第四期國債項目,省政府撥款108萬元修建海堤。其後又根據晉江圍頭半島的地理優勢,遞交了一份關於加緊開發圍頭半島的建議書,建議將此地建設成對台貿易的「橋頭堡」。
一生為福建奉獻,陳聰聰的努力沒有白費,2013年她獲省政府表彰為優秀特邀港澳委員,3月時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期望,將來繼續在教育及家鄉建設方面出謀獻策,並透露正推動福建大學和晉江市合作的辦學項目,相信母校和家鄉的合作將為「晉江經驗」帶來新的內涵。
籲「廣東計劃」領果金擴至閩
被問及如何為福建同鄉謀福祉,陳聰聰直言「不敢忘記」。她表示,特區政府今年10月推出「廣東計劃」,讓選擇移居廣東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毋須每年返港,亦可領取每月1,000多港元的「生果金」津貼,但計劃只惠及移居廣東的長者,並不公平,因現時居港的福建人約有130萬,「返回福建養老的長者,起碼都有30萬人」。
她認為,特區政府應該一視同仁,將計劃擴展至其他省市,並透露自己將在全國政協的平台上提案,要求跟進,又計劃邀請特首梁振英到福建交流,了解港人在閩生活情況。
從福建省政協,到踏上全國政協的大舞台,陳聰聰坦言,最大壓力來自如何做好委員工作,「全國政協委員的平台比較大,我們更應該把之前的一些群眾訴求,反映給中央政府,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她直言,自己大半年來「不停在思考要怎麼做好一個真正的政協委員」,「當政協委員不容易,要做好政協委員更不容易……政協委員的職務不是花架子,而是做實事的,只有為老百姓著想,為他們謀發展,才稱得上是稱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