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嫦娥三號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007年8月13日,欒恩傑出席嫦娥一號試驗隊出征儀式。

 當前,中國已可以建60多米直徑的深空測控天線、能夠擁有數據的接受網絡、有固定化的深空探測隊伍。

 此次嫦娥三號探月對中國是又一次極大的考驗,科技能力、理論水平、控制的準確性、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欒恩傑表示,「以嫦娥一號和二號為前提,我們有信心成功,但航天是高風險的,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一定要有承受能力。」

 中國的航天事業,從仿製開始,到獨立研製,再到創新發展,如今更是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欒恩傑認為,在研究發展的時候,除了要加大中國參與國際太空活動的能力,還要在空間進入能力上有大的提升。

 「所謂進入能力,就是有能力進入太空並且能帶著有用的東西去。將來中國將帶著人去、帶著有效載荷去、帶著科學家去,去開發太空、認識太空、理解太空。進入能力的提高需要研發重型、大型火箭,這些工程我們正在進行。」欒恩傑解釋說。

構建衛星系列化平台

 與此同時,中國的衛星也需要發展,由以往的單顆獨立衛星變為衛星系列化發展去研究,構建一個衛星標準化、系列化、公用化的平台系列。衛星的系列化發展使中國的平台能力、有效載荷能力、科學實驗能力、太空的活動能力都得到進一步加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資格談我們參與了國際太空活動,為人類的太空活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才能說中國有造福全人類的能力。」

 2000年,中國發表航天白皮書,除提到增強進入能力和平台能力外,更特別強調要抓空間的應用,即利用太空資源為人類服務。

 欒恩傑指出,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斷成熟,其標誌就是不但要提高成功發射率,還要提高有效載荷科學探測,使空間的基礎設施得到充分的應用,使之能在國民經濟建設、人類社會發展和生活當中得以體現。

把凱歌奏在應用上

 「我們現在的任務是要把應用做好,把凱歌奏在應用上,不只是奏在成功上。這十幾年來,我們國家在空間應用上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航天科技所創造的各類基礎設施就是最好的佐證。」欒恩傑的語調充滿自信。

相關新聞
反華勢力緊張了﹗ (圖)
羅援:架構「小核心大外圍」 (圖)
美學者:高層統合利化危機
港各界談國安委:反對派恐慌心有鬼
中央最高層料掌改革小組 (圖)
特稿:高層改革機構曾發揮重大作用
李克強:簡政放權抓落實 (圖)
中紀委:巡視制度要全覆蓋 (圖)
三中公報透露三大政改亮點
大行:料允地方政府發債
安徽20縣區試點農地流轉 (圖)
外媒:須克服深層次阻力 (圖)
香港經驗可供內地借鑒 (圖)
港商:市場作決定利研發創新
國台辦:對兩岸關係影響積極 (圖)
中俄軍售迎高峰 4大訂單待簽 (圖)
小資料:蘇-35可對抗美第5代戰機
四待簽合同
美稱中國常規導彈覆蓋關島 (圖)
中美下周磋商人文交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