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3年,欒恩傑接受本報專訪,向記者指出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三號將降落於虹灣。凱雷 攝
探月工程確定初期,欒恩傑就遇到了當時最大的難題:我們要到月亮上做什麼?「這個問題很難答,但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很樸素,也是最關鍵和直接的。我必須要認真回答。」欒恩傑表示。
欒恩傑更看重的是表徵中國人的進入能力,表明中國人航天活動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更關心的是工程目標,而科學目標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因此,從嫦娥工程開始,深空活動中有了一項重大的論證內容就是科學目標論證。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有關的科學工作者都參與了科學目標的論證活動。最終,探月團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確定嫦娥一號主要必保目標是收集地月空間的環境,並在繞月探測的過程中獲取中國關於月亮的第一個三維影像資料。
「備份」變「先導」 探月工程上正軌
然而,在世界上的航天國家中,能夠探月首發成功的非常少,首次發射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對於中國人的探月工程來講,一切都是嶄新和陌生的,我們要經歷新的控制過程、新的軌道設計過程、新的軌道實現過程以及新的測發控的要求過程。我們沒有太多的經驗。在這種局面下,溫家寶總理建議預備一個備份星,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嫦娥二號。」
2007年,中國「嫦娥一號」繞月衛星長袖一舞,自華夏航天月亮城西昌扶搖直上,首發成功。而原先作為「備份星」的嫦娥二號便化身嫦娥二期工程的「先導星」,於2010年成功升空。
用嫦一影像做出首個月球儀
「在嫦娥一號拿到影像圖之後,我就說,從此之後我們中國人描述月亮的教科書再不用別人的圖了,可以用我們中國人自己獲取的圖。」欒恩傑自豪地說,他特意向記者展示探月團隊根據該影像圖做出的中國第一個月球儀。
這個擺在欒恩傑辦公室裡的月球儀比旁邊的地球儀足足大了一圈,上面清晰的標注著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落月點。欒恩傑轉動月球儀,披露了將於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三號的落月點,「地點是虹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