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名周(約前369-約前286),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曾為漆園吏,後退隱江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追求心靈自由,享受逍遙人生,主張順應自然,不願為富貴而役使身心。
今存《莊子》一書,共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普遍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其餘篇章多為莊子後學所作。以下謹選讀全書首篇的《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 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 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都叫它臭椿樹。它的樹幹臃腫而不合墨線,它的小枝彎曲而不合規矩,長在路邊,木匠也不會留意。(這樹就像)現在你的言論,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離棄啊。」
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牠們卑伏身子,等待出遊的小動物;東跳西躍,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機關,死於網中。再看看那耗牛,身體大得像天邊的雲,牠本領很大,但卻連捕鼠也不能。現在你有這麼一棵大樹,還愁它沒有用處,為何不把它種在寬曠無人的鄉間、廣闊無邊的原野,寫意無憂地在樹旁閒逛,優游自得地在樹下躺臥?它不會受斧頭砍伐,又沒有東西來毀害它,沒有用處,又有甚麼困苦呢?」
注釋
惠子:惠施,戰國名家代表人物,曾為魏相,與莊子為友。
樗:一種落葉喬木,皮粗而質劣,俗稱臭椿樹。
大本:樹幹。
擁腫:肥短而不正。擁,同「臃」。
中:適合。
繩墨:木匠用來取直的工具。
規矩:木匠用來畫圓的工具叫「規」,用來畫方的叫「矩」。
塗:同「途」。
顧:回頭看。《說文》:「還視也。」
獨:難道,豈。
狸:「貍」的俗字,野貓。
狌:古同「鼪」,即鼬鼠,俗稱黃鼠狼。
敖:俗作「遨」,閒遊。司馬彪注:「遨翔之物,雞鼠之屬。」
跳梁:同「跳踉」,跳躍。
不辟:辟,同「避」。
機辟:一種捕捉鳥獸的機關。辟,通「繴」,一說作「臂」,一說作「罔」。《墨子.非儒》:「若機辟將發也。」
罔罟:捕獸的網具。罔,同「網」。
斄牛:耗牛。
執:捕。
廣莫:遼闊。莫,通「漠」。
彷徨:隨意徘徊。成玄英疏:「彷徨,縱任之名,逍遙自得之稱。」
精神自由 樂也逍遙
莊子認為,精神自由,才能逍遙;要精神自由,就要泯除物用成心,順應自然,讓心靈達致萬物一齊的境界。莊子舉「狸狌」和「斄牛」為例,說明大小之物,均各有其用處及限制;所謂「有用」,都只是「小用」。無所可用,反可頤養天年,逍遙快活。如此看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我們不必過分強調「無用」,但可從莊子學說中得到啟發,泯除個人成見。以教育為例,孩子成績差劣,只是他們在某一準則中尚未達標而已,絕不代表「無用」;轉一個角度看,換其他準則想,誰保證他們不會發揮「大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無論有用無用、大用小用,都毋庸自大,更無需自卑。 ■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