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市場普遍認為,今次三中全會的改革措施是中共近數十年來最進取的改革措施。
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 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三中全會上周二閉幕,會議曾被市場指欠新意,港股恒指及A股上證綜指上周三分別大幅下挫1.91%及1.8%。為此,上周五日我們在本欄題為《不宜低估中央改革力度》一文指出,「三中全會是為未來十年定改革大框架,具體政策料在會後才陸續出台,若現在就說中央改革力度不足,恐是誤判。」
內地上周五全文播發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市場對會議及中央的改革決心重新解讀,港股恒指昨日大幅上升627點或2.73%,上證綜指亦升2.87%。
《決定》11月15日披露,較以往提前發佈,顯示新領導層雷厲風行、講求效率的新作風。全文過去因要經修改等程式,往往在全會結束一周後才公佈。《決定》全文展示經濟、社會、政治等各項改革的具體內容,展示未來5-10年的改革力度,長期有利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提高經濟效率,支持潛在經濟增長。有外資機構指,措施可推動私人投資及消費,平衡經濟及推動內地經濟潛力增長,令內地經濟未來10年可維持7%至8%的增長率。
《決定》提到的改革涉及此前市場預期的多個方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市場預期。例如提及的「廢除勞動教養制度」,是此前市場普遍認為難以實現的。而市場早前預期的《三中全會會議公報》中沒有提到的具體措施,都有提及。例如利率市場化、加快開放資本帳戶、放開「單獨二孩」政策等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決定》超出預期地﹑用了較大篇幅強調加強政府職能轉換,包括對地方政府的考核、監督等職能約束,也包括反腐、司法獨立的推進。改革主要來自於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問題的倒逼。目前內地在各方面發展中都碰到嚴重障礙,就經濟而言,內地長期面臨着多方面因素的約束,包括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高槓桿率導致金融風險增加,以及資本回報率低等等。
因此,若果不進行改革,打破這些發展瓶頸,內地經濟不單發展會大幅放慢,甚至會出現停滯至倒退。改革的重點,是中央政府減少干預市場及讓市場決定資源分配。今次措施在開放准入、對外開放、金融、公共財政、養老金、放寬一孩政策等多方面的領域均取得突破。這些改革,將可改善市場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增長潛力、減少宏觀風險、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決定》從力度上看,改革更多是穩中有為。因為,習近平改革藍圖要大膽,才能打破各種發展障礙,推行手段要穩,以免改革欲速不達。因此,習近平要推動的改革內容既全面、具體,大膽,同時亦要謹慎。訂出大藍圖,敢於觸碰阻礙國家發展的種種難題之餘,對於涉及既得利益集團的方面則小心行事。從宏觀方面看,例如,對各方歡迎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推行;對極具爭議很易出錯的利率改革、人民幣資本項目兌換,只是點題而未列路線圖。
從微觀方面看,例如國企改革,一方面則逐步開放國企壟斷行業予民企經營,另一方面只是要求國企逐步讓利,在2020年時上繳紅利由目前15%增至30%。明顯地,股市的表現反映出市場對《決定》的認同。市場普遍認為,今次改革措施是中共近數十年來最進取的改革措施,相信有助重振市場對中央決心改革的信心。有外資機構發表策略報告指,三中全會最終為市場帶來驚喜,預期中央新領導層將在12個月內在改革方面會交出可見之進展,並對明年中國股市展望轉為樂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