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上醫治未病」理念的普及,民眾對養生越來越重視,但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養生食材和越來越多的功能性食品開始在超市裡銷售,讓人眼花繚亂。有專家指出,對於亞健康人群的調理需要做體質辨識,而且即便是適合的食譜也不宜長久大量食用。而對於功能性食品應有適合體質的提示,不能無視、迴避其局限性。
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師周琦認為,功能性食品需要先做體質辨識再開始吃。即便是做了體質辨識,大量長期吃某種食物或飲料也不可取,因為吃的時間長了,體質就會發生改變,身體的症型也會改變,這個時候需要請教中醫,換其他食譜來調理。對於「三高」人群,他們往往有心血管疾病,此病的預防也是根據體質來進行的,有的是氣滯,有的是寒凝,有的是血瘀,不同症狀的「三高」人群不是「千人一方」,需要不同的食譜來進行調理。
周琦認為,做體質辨識對於正規醫院的中醫師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事情。冬季人們喜歡用膏方進補,並非人人都適合用膏方,濕熱、痰濕體質的人就不適合用。對於體弱人群或亞健康人群究竟需要怎麼補,都需要遵守醫囑。對於藥食同源的食品,存在歸經、性味的問題,藥有四氣五味,有寒、熱、升、降的功能。根據體質來吃,有的體質不適合,吃了適得其反。周琦舉例,「有個女孩月經不規律,被認為是缺血,結果就猛吃阿膠,吃了長達兩三個月,結果吃得滿臉痘,而且生理周期還是不規律。阿膠吃多了,血瘀滯了,需要中醫藥物進行調理,然後遵醫囑來進行食補」。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及首席健康科普專家溫長路認為︰「食補與食療不能混為一談,空腹則為食,患病則為藥;作食,體現它的營養價值;作藥,體現它的療效。」他表示,生產廠家作為市場經營主體,開發的功能性食品以吸引顧客和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從營銷角度往往突出甚至誇大其功能性,在宣傳產品上只是會註明適宜人群和療效,而不願標註禁忌人群和不良反應。「老百姓要掌握必要的養生保健知識,任何食物和藥物都是有局限性的,並非百無禁忌,功能性食品應該有適合體質的提示。」譬如說人參和甘草,功能性食品中常見有人參片和甘草片。
人參因為價格貴,人們對其讚譽有加,有氣虛症狀的人用了效果不錯,但氣虛火大的人用了,可能會出現牙痛、流鼻血等症狀。甘草因為便宜,很多時候只是起到陪襯作用,實際上生甘草解毒、炙甘草養心,作用非常顯著。食材中常見的綠豆,如果作為食養,只要體質、喜好和節氣符合就可以選用,但也要注意量以食論;但如果作為食療,須有嚴格的適應症、禁忌症和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