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昌鴻 實習記者 曹雄 深圳報道)中國的土地性質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兩類,依據現行法律,集體土地入市前,需經國家徵收變為國有土地,農民可獲得土地徵收補償,入市交易的增值收益歸政府所得。這使農民在紅火的土地市場中獲益較少。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此次深圳首宗農地入市,其交易透明公正,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有利發展社區經濟,對村民是一種雙贏。
公開掛牌無法私吞
他表示,以往,內地許多村鎮土地,通常是一把手說了算,他們將農村集體土地出售給企業或地產公司,許多農民獲得的利益有限,大頭給村領導私吞了。而此次農地入市,其公開掛牌出讓,金額和交易方均公開透明,沒有了暗箱操作空間,這對村民來說是公平公正和合理的,起到了保護他們利益的作用。
提升片區產業實力
此次農地入市模式的亮點在於短期內,鳳凰社區可以獲得土地的出讓收益,而長遠來看,獲得股權的原住民不僅能得到分紅,還將提升整個片區的產業實力,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
未來深圳將會有更多農地入市,對此,宋丁稱,這些農地主要用於建商業和寫字樓,包括一些宿舍,但不會是純粹的房地產項目,因此,其不會對深圳地產市場和房價帶來什麼影響和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