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前的孫中山雕像
兩岸四地、中國與日本,成為雕像印刻在人們心中的人物,能夠超越歷史記憶、意識形態、具有無比統合意義的,最突出的莫過於就是孫中山。不過,細細觀察各地孫中山雕像的差異,還是能夠摸索出不同造型背後的價值差別和思維分歧。成為歷史符號的文化載體,往往就是那個時代的思潮印跡與地域風情。■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無論是何處孫中山的雕像,面部表情都不會有太大差異--嚴肅、進取。但是着裝的差異卻很大,往往成為製作者不同的價值取態和偏好。着西裝的孫文、穿中山裝的孫中山、用長衫馬褂點綴的孫逸仙,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卻留給了歷史不同的解讀。
長衫馬褂:頗流行的雕塑樣貌
眼觀今日大陸和台灣,孫中山雕像,最為突出和普遍的一種服飾造型,便是長衫馬褂。無論是坐像還是立像,長衫馬褂似乎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裝扮。這種服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在南京的中山陵,靈堂之中的孫中山坐像,雖然是法國人設計,但卻是長衫馬褂加身、手持東方書卷的形象。這一造型,讓孫中山多了東方主義的色彩,更添加了神秘、威嚴的中華領袖氣質。
孫中山喜愛着長衫馬褂,這是事實。因為他畢竟出生晚清,而長衫馬褂是滿族人帶入中原而形成的共融化服飾。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一座表現少年孫中山來港求學的雕像,便是長衫馬褂類。但青年革命時代以及民國建立之後,孫中山多數是穿西服或中山裝。
一些學者說,孫中山穿何種服飾,取決於場合,也與其年齡有關。服飾是一種符號與認同。長衫馬褂更加體現中國傳統。因此,當國民黨為孫中山鑄造陵墓雕像時,蔣介石等國民黨實權派,偏向長衫馬褂;但宋慶齡、何香凝等國民黨左翼則認為長衫馬褂太過復古,希望用中山裝。最後相互妥協,南京中山陵靈堂坐像用長衫馬褂;而墓室臥像則用中山裝。1949年之後,宋慶齡甚至希望將中山陵靈堂中的孫文坐像,從長衫馬褂改為中山裝。可見思想差異之大。
這種爭論的背後,實際上是當時中國進步與保守這兩種文化思潮的對立。國民政府時期,為了消弭社會革命,一直以傳統思想來教化民眾。孫中山雕像在那個時代,在不少地方被塑造為長衫馬褂型,今日內地不少孫中山雕塑,都是此種造詣思維的產物。例如,武漢辛亥革命廣場前的雕像,就是這一類別。但歷史卻是,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遠在國外,鮮有機會着長衫馬褂。
中山裝:革命與民族的結合
與長衫馬褂濃濃的復古風不同,中山裝裡的孫文雕像,代表的是一種革命、勃發、進取的精神,而且與民族精神緊緊相連。中山裝是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設計的。它的出現、流行以及成為文化符號,確實一直與強國、簡利、精神煥發的文化期待密不可分。
在北京的中山公園,有一尊內地官方於1986年為紀念孫中山120周年冥誕而建造的中山裝服飾的孫文站立雕像;無獨有偶,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大廳,也有一尊蔣介石主政台灣時期修建的中山裝式的孫文坐像。兩岸的孫文雕像,一立一坐,雖然儀態不同,但着裝的一致反而多了一種親近感。尤其是台北國父紀念館,孫文雕像下方,三軍儀仗隊日日與之相伴,每隔一小時換崗、操槍、敬禮。這不僅是一道旅遊風景線,其實更是一種歷史敘述的記憶傳承方式。
中山裝與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制式服裝有很大淵源。留日的中國學生、文人、革命黨,深受此種服飾影響。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也是將西方式的服裝與東方精神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風貌。有人說,中山裝代表孫文的治國理念:袖口三鈕扣代表三民主義;門襟五鈕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的五權分立;四個口袋代表禮義廉恥。
孫中山的思想是融匯中西的。而中山裝曾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服飾,也是政府明定的公務員制服。中山裝體現的是中國人在晚清以降的歷史大潮中,立足民族根本,追趕世界潮流的樂觀和胸懷。孫中山設計的這一服飾,至今仍被內地稱為「國服」。每到慶典閱兵,國家領導人必定身着中山裝檢閱部隊。而孫文身着中山裝的肖像,則大為流行--無論是節日的天安門廣場,還是台灣的機關、學校、軍隊營區,都能夠一睹其尊容。
西裝:梅屋莊吉的歷史印象
其實,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懸掛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肖像,是穿西裝的。西裝代表着西化和歐美文化的強勢。民權、自由、共和這些新思想,也確實都是來自西方。孫中山着西裝的形象,某種程度上也表現了其要將西方先進文明引入中國的決心。有一些孫文雕像,便是西服造型,見證的是共和革命家的潮流之先鋒。
作為孫中山的好友,長期支持其革命的日本人梅屋莊吉,對孫中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孫中山去世之後,他自己出資,決定為孫中山在中國建造雕像,以此表達緬懷之意並推動中日兩國之間的友誼。在選定造型時,他選擇了身着西裝、作演說狀的孫文樣貌,以回顧其革命歷程。雕像一共四座,如今分別在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廣州中山大學、黃埔軍校舊址以及澳門國父紀念館。
身着西裝的孫中山,不僅是其年輕革命時代的民權自由理想之表露,也見證了為推翻滿清而貢獻心力甚至生命的宮崎寅藏、山田良政、萱野長知等日本友人曾經的回憶和信念。孫中山着西裝的年代,也是其以日本為基地,戮力推翻滿清的時期。當梅屋莊吉鑄造這些雕像之時,中日關係已經交惡,隨後便是九一八事變。梅屋本人更是被日本國內的極右翼稱為「賣國奴」。在去世前,梅屋致信外相廣田弘毅,希望政府維護和平,避免戰端。在前往東京與廣田弘毅商談中日局勢的路上,梅屋因胃癌晚期而殂歿。這位支援了中國革命三十年的日本友人,臨終不忘的是與孫文的友誼、與中國的和平。
今日中國,社會思潮已然多元,且不同思想的對立隨着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矛盾的集中而日趨激烈。這其中既有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有對國家未來發展模式的爭論;外國與我國的關係,民間立場也愈加多樣。今日中國,國人已不再着長衫馬褂;一般民眾也不再穿中山裝;西服的流行成為文化主流。這三種服飾體現的是三種不同的文化觀,但都不影響孫文作為偉人的地位。然則,正如不同的雕像代表不同的歷史話語一樣,當一個歷史人物及其思想成為政治遺產的時候,後人的態度與抉擇,才更值得我們去觀察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