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的時候到了,在快要過去的蛇年看蛇文化,在雲南文化發展史,尤為重要,雲南古時叫古滇,雲南人叫滇人,滇人敬畏蛇。滇王金印便是蛇,不僅如此,古滇出土的農具、兵器上都有蛇。蛇,貫穿雲南整個古代史,古滇對蛇的敬畏,可以從雲南出土的青銅器中得到解釋。
歷史上,中國有400多個族群,雲南民族部落260多個,佔65%以上。全國用十多年,才梳理出如今56個民族,雲南有25個。其中,雲南人叫滇人,被記載為「南蠻蛇種」,滇王金印,便是蛇紐,蛇首昂起,蛇身盤血,背有鱗紋,印面鑿篆書白文「滇王之印」,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用純金鑄成,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通高2厘米的金印。而雲南素稱金屬王國,以出土青銅器為主,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四千多件青銅器,蛇紋樣,隨處可見。
滇王金印,經雲南省博物館出土的,出土地石寨山,為雲南滇池周邊,是古滇青銅器出土最集中的地區。出土的戰國青銅器鳥銜蛇,西漢《殺人祭柱貯貝器》《詛盟貯貝器》《四人搏牛銅扣飾》《銅房子口飾》等青銅都有巨蛇在其中,有盤繞、吞食人、頭部高昂,凌駕於柱頂之上;有在屋簷中央蜿蜒。以及蛇形的碗狀銅器,頭尾為蛇,中部為網。蛇形柄銅劍,柄頭蛇張口吐信,銅甲片上、銅叉等的單體蛇紋,雙頭蛇、多頭蛇、一頭身蛇,及耳環、手鐲的蛇形怪獸,包括在器皿上的蛇身盤曲、 扭曲、爬行,蛇身花紋、身斑、皮鱗、脊骨簡化來的菱回紋、S紋、曲折紋等。
因為,蛇,在古滇非常常見。兩千年前,雲南是氣候濕潤的原始森林和沼澤,適宜蛇生存,《宋太初山川記》有記「興古郡有大蛇名青蔥,有大蛇名赤頸」,另文人有書「滇池有大蛇,名曰青蔥,將食人。又有大蛇藏樹上,候鹿過繞之。」加上,古時沒有國家,沒有領土界限,種族交錯,無國內外之分,雲貴高原為濮、越人雜居,有漢晉駱越、越人後裔,後發展出「繡腳」、「繡面」、「茫蠻」、「棠魔」、「黑齒」、「金齒」、「銀齒」、「白衣」等種族支系,形成現今的苗、瑤、畲、黎、壯、侗及邊境的傣、老龍族等民族,他們統稱「南蠻」指南方民族,「蠻」指蛇也指人。
以此,滇人與蛇一起生活,蛇有特殊寓意和暗示。蛇通人性,是吉祥物,養蛇看家護院,部落中屋簷、橫樑、門楣、門窗有盤蛇形象,室內廳柱、屏風、陶壺、木盤等日常用具上有蛇紋,蛇做寵物,訓蛇伴舞,在節日中表演。蛇是祖先,傣族的神,是人身蛇尾的猛神,雲婺星山便來自蛇。黎族「黎母山傳說」「勾花的傳說」「蛇郎」「蛇女婿」「五妹與蝻蛇」等創始神話,都說始祖是蛇,墓地發現蛇的是祖先靈魂,無意中傷害到蛇,要舉行贖罪儀式,以籐條代替蛇,給它塗藥說「祖先,不小心傷到您,請不要怪罪我們。」蛇有強生命力,能帶來繁殖,侗族信奉蛇神,把「登隨」看做「蛇種」,在元宵節用隆重的蛇舞,紀念蛇祖「薩堂」。蛇能驅邪,在苗、瑤、畲族等民族中,有南蛇神巫術,用雕有活動蛇頭的蛇棍,念「催得南蛇分八路,催蛇捉鬼上廟堂」。
以此,滇青銅器的蛇造像中,看到古滇國作為「高級酋邦」制度的部落聯盟體,蛇巫術文化的主要地位。儘管,蛇與龍相近,滇王金印由漢武帝頒發,龍蛇待遇卻不同,「古老相傳,以鎮毒龍」有「古幢鎮蛟」記載雲南明代地方志,傳說昆明常鬧水患,龍有水怪的說法,帶來水患,就把八條龍壓在地藏寺古幢之下,同時在禮器、建築中刻畫降伏牠的神。
也由此,看到紅土高原,青銅時代的冶煉水平,與中原冶煉技術不同,以日常實用器皿為主。因為,土壤靠越南為酸,滇池周邊為鹼,冶煉中的青銅金屬成分與含量也不同,青銅是銅錫合金,滇青銅器裡沒有鉛,澆鑄的花紋更粗獷,澆鑄的器物對金屬的核心比例要求和差別,刀劍類要鋒利,要求有韌度硬度,樂器有聲音要有延遲性,青銅太脆,聲音不洪亮。而這些在滇青銅合金比例裡,沒有明確要求,屬自然冶煉,這也就成為滇青銅器與中原青銅的最大區別,對青銅造像能到什麼程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霍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