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土視覺藝術家陳廣華在其牛棚藝術村工作室接受記者採訪。
香港常常給人一種夜晚才會醒來的感覺。夜幕降臨,霓虹燈層層疊疊、高高低低地在街道兩旁閃耀,燈光映着星光,不知是天上的繁星傾瀉在大地上,還是人間的燈光躍上了夜空。只有在這絢爛的夜晚裡,你才能最貼切地感覺到這座城市的脈搏。本土視覺藝術家陳廣華牢牢抓住香港夜晚的特色,巧妙運用繪畫與影像等多種媒介,創作出戶外裝置個人展--《流水賬》,即日起至明年1月28日展於牛棚藝術村。■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夜晚的展覽展香港的夜
陳廣華今次的個人展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他長期累積的繪畫作品,另一部分則是專門為九龍城區文化藝術節所設計的系列裝置藝術。其繪畫作集中展示在「牛棚」戶外的一面白色牆壁上,雖有燈光照明,但傍晚時分仍難以看清作品細節。然而,作為視覺藝術家的陳廣華卻說,與日光下的作品相比,他更喜歡夜晚所營造出的朦朧感。夜晚的展覽中展出香港的夜。陳廣華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所描繪的是被夜幕包圍的港人、港景:大型連鎖超市屈臣氏、惠康、萬寧、百佳的廣告牌雜草叢生,不帶有一絲「人味」,只有肉舖柔和的燈光溫情脈脈;站在莎莎和卓悅的霓虹燈下的少女茫然無措;麥當勞門口青年人喝着永遠太多冰的可樂;旺角街頭身材惹火的女子圍在垃圾桶一根又一根地抽着煙,裊裊白煙在黑色的背景下格外刺眼。這是我們每天生活的香港,也是陳廣華筆下的香港,它們同步似流水,恆久不斷。
夜晚繁花似錦的香港我們自然再熟悉不過,可陳廣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我們身邊的人與景的同時,也通過繪畫作品提出疑問:「城市化」真的是「幸福」的代言詞嗎?永不停歇地消費和追求享受,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提高了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克里斯蒂娜的世界--香港版》是陳廣華以美國鄉土繪畫大師安德魯魏斯的同名作品為靈感所創作的,他說:「我的香港版是向大師致敬。」原版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身着粉裙、纖細的殘疾女孩跪坐在一片光線明亮的柔和草地上,左手伸向遠方,右手支撐着自己的身體,望向天邊古老的木屋。在陳廣華的香港版中,同樣身穿粉色連衣裙的女孩跪坐在夜晚的中環皇后廣場,四周一片漆黑,而馬路對面是傲然聳立、燈火通明的匯豐銀行總部。女孩所處的不同環境顯現着陳廣華同樣的疑問:「我們真的可以這樣發展下去嗎?」
據陳廣華說,在這組作品中最受觀賞者喜愛的反而是《雨夜紅傘》。與其他以街景為主的作品不同,這幅畫裡沒有人潮、沒有廣告招牌、沒有高樓大廈,少了色彩、「褪城市化」,僅描繪了雨夜中共撐紅傘準備過馬路的情侶,卻能在寒冷的冬日給看畫人以溫暖。既然陳廣華畫的是我們的城市,我們愛的只是雨夜下互相依偎的一對愛侶,那麼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到底什麼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用香港元素作香港藝術
與反映時下香港城市面貌、體現陳廣華對社會現狀深入思考的繪畫作品不同,是次展出的裝置藝術則以大自然為主體,更多表現的是陳廣華個人的情緒和純粹審美喜好。其中,用紅白藍膠布、流水、氣泵、光影為元素打造出金字塔狀的帳篷,被陳廣華命名為「流水賬」。紅、白、藍三色相間的尼龍帆布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原用來為大外牆或木屋居民擋風遮雨;六十年代初,因其質地輕巧而堅韌被改製為紅白藍膠袋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七、八十年代,港人常用大容量的紅白藍膠袋裝載貨品到大陸探親,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蘊含香港精神的紅白藍膠布被陳廣華巧用製成裝置藝術,曾於1999年在油街展出,飽受好評。十四年後,「流水賬」再現牛棚,還是簡潔、經典的紅白藍,但周邊環境已截然不同。除「流水賬」以外,陳廣華還嘗試用水滴漣漪、冰箱、草坪、盔甲衛士等有趣的混合媒介為觀展者帶來別具一格的視覺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