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九龍城屬貧民區,原址為九龍寨城,如今已演變成小橋流水兼大樹如蔭的九龍寨城公園。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為期99年,惟城內仍有清廷官員駐守。不過到了1899年,英國派兵佔領寨城,並將清廷官兵趕走。自此寨城便缺乏法治和管理,埋下後來漸漸變得殘破不堪及半無政府狀態的種子。
二戰後成三不管地
二次大戰後,大量多層樓宇在沒有政府監管和欠缺穩妥地基下,如雨後春筍般在寨城內興建。樓宇密集、通道狹窄的寨城逐漸成為了罪惡溫床,內有黃、賭、毒窟、罪犯匿藏的巢穴以及廉價的無牌牙醫等,是三不管地帶。高峰期的九龍寨城約共居住了4萬多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有當年的社工憶述,唐樓沒有電梯,走上三或四樓去家訪時,要接受鄰居的異樣眼神;經過售賣鴉片或白粉的店子時,隱約可看見裡面有三數名癮君子在吞雲吐霧。另一個在該區盛行的行業是無牌牙醫,沒政府監管,收費便宜,造福不少基層市民。
保留古蹟原址改建
至1987年,港府與內地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公園將盡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在清拆期間,一些寨城的遺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來,並糅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成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公園是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模式,興建工程於1994年5月動工至1995年8月竣工,耗資7,600萬元並在同年12月22日由當時香港總督彭定康主持開幕儀式。整個公園佔地3.1萬平方米,共分為8個不同景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張偉民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