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削弱。人民幣升值和工資上漲開始導致製造商在中國以外亞洲其他地區尋找更便宜的生產基地。中國廠商期望隨着全球經濟好轉,出口將會回升;很多經濟學家將當時的出口飆升歸因於被誤報為貿易的熱錢流入。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堅稱人民幣被人為低估,目的在於推動中國出口。現時美國認為人民幣仍被低估,中國卻稱人民幣接近均衡水準,經濟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分歧。不管怎樣,不斷走強的人民幣正在損害中國的出口商,特別是技術含量低的生產商。
隨着低級製造商放棄中國,選擇更便宜的地方,中央政府希望中國出口商向價值鏈的上游轉移,以便生產更多高科技產品。中央政府認為,這一轉變對經濟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中國國家規劃人員必須在保持經濟增長、確保失業率不會上升的同時,監督這一轉變過程。很多出口商抱怨指,受到工資和其他成本近年來不斷上漲的嚴重挑戰。人民幣升值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會造成中國產品在海外變得更貴,企業利潤減少。不斷上漲的工資和人民幣升值對廠商來說是個大問題,因其必須用人民幣支付費用和工資,但發貨單上的計價單位卻是用美元。內地官員指,人民幣走強意味着進口商品變得更便宜,這可能幫助內地實現促進消費的目標。中國目前仍是電子產品和機械等製成品的主要出口國。儘管面臨成本壓力,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仍佔超過10%份額。
製造商遷往內陸地區
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很多製造商開始將生產轉移到更便宜的內陸工廠或柬埔寨、孟加拉和越南等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廣東省的製鞋企業已將約三分之一的生產轉移到了內陸地區,另有三分之一轉移到了東南亞。實情很多位於沿海地區的製鞋企業幾乎無法盈利,一直在艱難求生,雖然製造商現在根據匯率波動將訂單從中國大量轉移出去還為時尚早,但2014年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