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乾涸的鄱陽湖無魚可捕,只有幾艘漁船橫擱於湖床上。 傅建斌 攝
水質差 濕地減 捕魚無 鳥無食
曾經,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競發,萬鳥翱翔。然而,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號稱「長江之腎」的江西省鄱陽湖已連續10年枯水期提前並延長,水質變差,濕地銳減,生物鏈遭破壞......尤其去年,鄱陽湖枯水期提前近兩個月,水位創有紀錄以來的歷史同期最低值,沿湖居民哀歎:寶湖變空湖,人無魚可捕,鳥無食可覓!專家則警示,鄱陽湖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長此以往,潛在風險一旦爆發,勢將影響人類的健康與生存。 ■ 文/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劉蕊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聽着一位外地遊客在裸露的鄱陽湖面拍照時唱起的歌, 56歲的朱國愛覺得好諷刺。「這可是鄱陽湖啊!哪裡就成了草原啦?!」
在鄱陽湖都昌縣印山水域,一塊一塊板結龜裂的土地、成片成片粉紅鮮艷的蓼子花、一堆一堆乾裂開殼的蚌類遺體。眼前所見,遊客覺得稀奇,忙着拍照。但出生在鄱陽湖中心一座島鄉─蓮湖鄉的朱國愛卻沒那個閒情,他正準備去附近的風力發電站打零工去。
湖乾魚稀 漁民轉行
對朱國愛來說,乾涸的鄱陽湖一點都不美,只有水多的時候才美。「水多魚也多,一網打過去,幾千噸魚,一天能掙五六千元。」朱國愛邊說邊用手比畫着撈魚的動作。他說,「現在鄱陽湖變空湖啦,以前有140多種魚,現在好多魚種都消失了。」
「湖水越來越少,目前特別低,水位在8米左右,而且枯水期提前近兩個月,這種情況歷史上少有。」朱國愛說,往年捕魚能至11月底,可今年就只有兩個月,從9月起他就轉行當了建築工人。朱國愛感歎道,「一天掙90元,較捕魚賺得少,但好歹能維持生計。」
轉行的不止朱國愛,鄱陽湖10萬漁民都面臨漁汛期提前結束、收入減少的困境。記者在都昌水文站附近的馬路上,看見有不少漁民轉行當導遊。「要不要乘船看蓼子花?可漂亮了,每位90元。」一名漁民看到記者便湊過來招攬生意。因為去年氣溫較高,加上水位下降,湖底的蓼子花成片開放,儼然成了「花海」,就連江西當地人也極少見到這樣的情況。
「豐水期枯水期交替出現,本是鄱陽湖的特質。但是枯水期不斷提前並延長就不正常了。」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年華告訴記者。「更令人擔憂的是,自2003年以來,鄱陽湖低枯水位呈現常態化趨勢。
枯期提前 取水困難
監測數據顯示,1956年至2002年,鄱陽湖進入枯水期大致為12月1日前後,2003年至2013年平均枯水期提前到10月27日。最近十年,星子站枯水期時間不斷延長。即使是2010年那樣豐水年,枯水期仍達到165天,一些年份連續低枯水位時間甚至長達254天。
鄱陽湖豐水期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大約有4個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那麼大。但去年枯水期鄱陽湖水域面積縮小至300多平方公里,創有紀錄以來的歷史同期最低值。
由於缺水,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已經出現嚴重困難。都昌自來水廠的臨時取水口已向湖心延伸多次,一條新開挖的溝上,5台水泵正源源不斷地抽水。據自來水廠的副經理于小求介紹,取水口大概向湖心延伸了30多米。工人們日夜堅守,確保5台水泵全天候正常運轉,以保證城區10萬多居民的正常供水。
都昌縣周溪鎮鎮長余顯金也對記者表達了他最大的擔憂:周溪鎮總共19個行政村,其中18個都靠近鄱陽湖,沒有地下水。「一旦鄱陽湖沒水了,我們就沒有水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