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魚蝦稀少 候鳥劇減


放大圖片

■隨着鄱陽湖枯水期提前,漁汛期也提前結束。圖為岸邊閒置的船隻。

57歲的羅大叔在鄱陽湖都昌印山水域收魚,他說往年枯水期,水坑內有大量小魚小蝦,「往年一天能收3筐魚,現在1筐都收不到。」他指了指船上放著的半筐小魚。

濕地乾裂 生態失衡

乾枯的湖面不僅讓漁民的收入減少了,數十萬候鳥的口糧也受到影響。作為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乾旱對候鳥的影響也引起了國內外關注。

記者隨都昌候鳥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巡湖,當船來到湖中心的一塊開闊草地上,仍不見候鳥的影子,需透過望遠鏡才能隱約看到幾隻。李躍說,鄱陽湖水位低造成濕地乾裂,對植物生長不利,魚蝦螺蚌資源減少,對候鳥越冬的食物鏈造成較大影響。「吃的少了,候鳥自然便不再停留,會選擇其他地方。」

林業部門數據顯示,去年,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較往年有所減少。低水位使得冬候鳥飛離時間比往年提前,夏候鳥到達時間比往年推遲。2002年至2003年,候鳥達100萬隻以上;此後兩年的統計均為70萬至80萬;2007年為46萬隻;2008年為45萬隻;到2009年則僅40萬隻。

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告訴媒體,近幾年,鄱陽湖越冬的鴨、鷸非常少,雁則增多了。「可能是鴨、鷸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

在生態學家看來,雁增多不是什麼好兆頭。2005年發生的青海湖禽流感事件讓部分生態學家開始擔憂鄱陽湖的生態健康。戴年華也認為,「不應該過度關注候鳥的數量,水、土、草、魚、人,是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他說,候鳥的數量不一定要多,但是種類要多。

相關新聞
官媒發文:「溫加飽」喻百姓常在心 (2014-01-21) (圖)
出身杏壇世家 叔公任外交官 (2014-01-21) (圖)
贏港人敬重盼故地重遊 (2014-01-21) (圖)
西北結良緣 千里遇伯樂 (2014-01-21) (圖)
溫家寶簡歷 (2014-01-21)
溫家寶家族簡表 (2014-01-21) (圖)
鄱陽湖見底 長江腎衰 (2014-01-21) (圖)
專家:上游蓄水 下游枯竭 (2014-01-21)
建生態補償 減人為破壞 (2014-01-21) (圖)
魚蝦稀少 候鳥劇減 (2014-01-21) (圖)
攔湖建壩 爭議不斷 (2014-01-21) (圖)
陝西破 藩籬 工農 當公僕 (2014-01-17) (圖)
選才透明公正 注重實績表現 (2014-01-17) (圖)
村民:工農公僕 更接地氣 (2014-01-17) (圖)
專家:打破傳統 廣納賢才 (2014-01-17) (圖)
蹲守陝西深山 長作牧鹮人 (2014-01-14) (圖)
任氏父子 齊心護鹮 (2014-01-14) (圖)
創「保護區+農戶+信息員」模式 (2014-01-14) (圖)
化身「使者」 促進中日韓邦交 (2014-01-14) (圖)
話你知:國寶朱鹮 主捷陜西 (2014-01-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