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供奉天公的供品。網上圖片
朵 拉
平時沒有夜生活的人,正月初八夜間十一點半,呼朋喚友,快點快點,時間過了就沒好看的了!一到凌晨十二點,響徹連天的鞭炮,還有燦爛多彩的煙花,馬上就要燃放起來了!
從檳城搭乘渡輪過北海,人在船上朝右邊眺望,著名的水上人家吸引着遊客的目光。房子就建在水上?是的,去過的人便曉得,站在房子的客廳,水波穿過木板地上的條縫在晃蕩,帶着鹹味的海風涼颯颯地從板縫中掠上來,不曾留宿,但是,想像睡覺時應該無需開冷氣。那個地方叫姓氏橋。每一條橋上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其中以姓周橋最讓人所知。自從檳城和馬六甲以雙古城申遺成功後,今天的姓氏橋已成為檳城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當年中國人南來,抵達的口岸正是這兒,不知道是誰先把房子搭建起來,接踵而來的,一間連接一間,就連木橋也建起來。橋的兩旁是木結構的簡陋房子,有個遮風避雨的場地,南來移民開始為生活打拼,居住的大多是出賣體力的勞工階級。
當時的檳城父母頻頻交代孩子,沒事盡可能不要到那地方去,彷彿姓氏橋是什麼避之則吉的荒野之地一般叫人害怕畏懼。那一帶就幾條橋,兩邊的房子也不多間,住客共幾戶人家,哪一家是什麼人,彼此都很熟悉。外來者一亮相,當地人互相通風報訊,馬上知曉。木橋居民對陌生外人格外警惕,因為常有一些犯案者過來這裡的朋友家小住。這兒具有「門一打開,便可以下海」的地點優勢,對那些想離開小島一段短暫時間,讓歲月的流逝銷毀了記錄或記憶以後再回來的人很是方便。
之前對父母的限制,感覺老人家很怕事兼專制,對這地方益發好奇,後來認識一個在姓氏橋長大的朋友,聽他說了很多精彩得可以拍成電影的故事,才恍然大悟。
海邊來的陌生人,大部分是靠岸歇息或轉站添油的大船上的船員和水手,以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為多,不少黑市交易就在橋上進行,有什麼不對的時候,要逃離也就一時三刻,一恍眼人就消失無蹤,追捕行動往往以失敗告終。
住在水邊的人,大多為職業漁夫。靠海吃飯看的是天公的臉色,晴朗好天,便是賺錢的工作日,哪一天老天心情不好,把雲給翻了又下起雨來,漁民只好坐在橋頭看天,聊天。天色不在自己手上,無從控制,唯一的方法,是向老天祈求,希望日日風調雨順。
福建和台灣講閩南話的朋友,來到檳城倍覺親切。有時在路上,聽到馬來人或印度人以閩南話與當地華人對話,亦無需驚異,檳城人早就習以為常。這裡的華人以福建人居多,只要懂閩南話,街頭巷尾鄉音處處,行走全島毫無隔閡。
福建人到了海外,對春節異常重視,比春節更大的,就是天公誕了。因此有「天公生日大過年」的說法。天公誕有很多禁忌:不可掃地、不可洗衣、不可說不好聽的話、女性的內衣褲尤其不可以掠曬在外、衣着從裡到外必需是全新沒有下過水的,女性遇到經期,不可以舉香拜天公,這些非遵守不可的傳統禁忌比大年初一的還要多。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至高無上的天公不可褻瀆。
天公誕落在正月初九,由於滿心崇敬,自年初八午夜十二點就開始慶祝。先在家門口或院子中央擺上供桌,供桌分前後或上下兩張,前面的上桌以板凳墊高,又稱頂桌,繫上繡有吉祥圖案的紅色桌圍,兩旁繫上的甘蔗必需見到根莖且帶有綠色的葉子,中間擺上香爐和燭台。供奉天公的頂桌,供品以齋料為主,獻給天公部屬的供品放在下桌,一般是葷食。供品很有講究:頂桌的五果六齋十二菜碗(或二十四,三十六碗),即是五種水果,六種齋料,十二種盛在碗裡的菜;下桌的五牲為雞鴨魚蝦豬,誰家賺了大錢或是走了好運,往往以燒豬答謝天公的保佑。非有不可的供品還包括糖塔、紅龜粿、麵線、甜糯米等等。人們為了表示對天公的尊敬,所有的供品,都必需貼上紅紙或精緻的紅紙剪花。有一點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些準備功夫,經期女性絕對不可動手。
天公誕拜天公是福建人對天公的報恩行動。傳聞古代黃巢軍南侵,到了福建,因福建語言難懂,把「人」稱為「狼」(閩南話「人」的發音是「狼」)引起黃巢軍的誤會,殺「狼」殺到大年初九才搞清楚,當時躲在甘蔗園的生還者,每人取走一對甘蔗來拜天公,答謝天公的保庇。閩南話「甘蔗」的發音正是「感謝」。
又有一則傳說是古代有個姓孟的將軍,孟將軍有個本領,一到陌生地,只要喝了當地的水,馬上便通曉當地的語言。當他到閩南時,手下拿外省的水給他喝,結果他無法與閩南人溝通,誤以為閩南人非漢人,下令手下大開殺戒,枉死了無數的閩南人後,年初九那天,外省運來的水喝光了,孟將軍喝下閩南水,講起閩南話,才知道錯殺漢人。由於那天正好是年初九,閩南人將逃過大劫歸功於天公的保佑,就在初九凌晨拜天公謝恩。
檳城人耳熟能詳的傳聞則是,明朝某年春節,倭寇侵犯福建,鄉民連夜逃命,黑暗中慌亂間逃到偏僻的郊野,眼看倭寇就追上來,突然眼前出現一片甘蔗林,鄉民趕緊逃入林裡躲避。出來以後,正是年初九,從鬼門關走一趟回來的鄉民,認為是天公顯靈救命,在拜天公時,不忘甘蔗的救命之恩。
甘蔗因而成為天公誕不可或缺之物,後來商人趁機漲價,但感恩的閩南人照樣非拜不可。檳城的姓氏橋民,多為閩南人,供桌本來擺在自家門口,後來環境愈來愈好,供奉的祭品越來越多,經過洽商後,橋民把供桌擺到橋外的大街,所有的住戶都來參與,拜天公的儀式更加熱鬧隆重,除了祭拜,還有舞獅表演,燃放鞭炮和煙花,形成盛大的節日慶典,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遊客旅人特地前來觀賞。
今天的姓氏橋,和當年已經不一樣。年輕一代皆受過良好教育,經濟能力提升後,購買陸地房子遷離水上,平常只有戀舊的老人家居住,卻在天公誕這一天,成為橋民住戶的團圓日。各國藝術家亦多次到此寫生繪畫,主辦藝術創作營,居民對藝術有了一定的認識,審美水平和衛生觀念亦逐步提高,出現許多民宿旅館。近年旅遊團成群結隊而來,尤其是初八的午夜,天公誕慶典已演變成檳城的旅遊資源。
閩南人的「天公生日大過年」,所以就成了一年唯一一次的夜生活。拜天公果然讓姓氏橋居民一年更比一年好,今年的鞭炮絕對要比去年響,璀璨的煙花燃放開來,也肯定比去年的更為絢麗斑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