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荷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延續下來的民俗。古時候,每逢過年,門楣上的大紅春聯,映襯着節日裡的燈紅酒綠,從年頭熱鬧到年尾,可謂是節目不斷。初一拜年,初二回門,初三、初四走親串友,踏雪郊遊,臨近正月十五,更是掛大紅燈籠懸於門庭之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人們猜燈謎、逛燈會,放煙花,跑龍燈......至元宵節這天,人們還要吃湯圓,進行各種觀燈、賞燈活動,將「年」的最後一天推向新的高潮。
因為很多活動都是與「燈」有關的,所以元宵節這一天又稱為「燈節」。燈節來到,不管是不是紛繁熱鬧,再貧困的人家,也要在這一天從集市上買來紅蘿蔔和青蘿蔔,切成大小不等的小段,用錢幣在蘿蔔中間掏一個小坑,中間插上一枝捻了棉芯的柴棒,點燃放置在大門口、屋門角,美其名曰「送燈」。有心的人家,還會在蘿蔔燈上削出各種美麗的花邊,以及好看的造型,擺放在灶房裡的鍋台上,院子裡的石磨上,成雙成對,非常好看。
上世紀七十年代,民俗活動曾有過回落,我的兒時的元宵節,幾乎沒有逛燈會、猜燈謎、跑龍燈這些活動了,其他的活動便是在元宵節這天打燈籠,放煙花,吃粘餅(用糯米麵油炸而成的一種餅)。那時我隨父母在一個鄉村安家落戶,當時鄉下的日子非常窘困,村裡很少在這些節日裡將那些盛大的民俗節目拿出來熱鬧一下,大家唯一的娛樂方式便是元宵的晚上吃湯圓、放煙花、賞一賞自己製做的蘿蔔燈。
在這一天裡,男孩子可以放鞭炮,女孩可以放手花,那是一種只出火花不會炸響的煙花,可以握在手裡,女孩子們都叫它「手花」,做煙花的紙都是用舊年畫做成的,五顏六色,好像這種煙花本來就是專門為女孩子製作的。母親的堂弟,我的一個表舅就是做煙花的,他們村裡人人都會做鞭炮,做煙花,男的女的一家人齊上陣,有滾筒的、捻芯的,從入秋做到年底,到了新年便拿到集市上去賣,在家鄉的集市上趕完集,他總會到我們這裡來。我們這裡與他家相隔有百多里,這麼遠的路都沒能難倒他。臘月二十八是我們這裡的年集市,天還朦朦亮,表舅的嗓門就在熙攘的市場裡響起了。
一個外鄉人,到我們這裡來賣煙花,許是不容易的吧,我經常看到表舅的自行車上,到處是泥巴,因為天冷,呼出的熱氣將眉毛鬍子都凍的掛着一層花白的冰碴。除了他騎來的滿身泥水的車子,就是他的一件破舊的黑棉襖,還有他特意放到我家門前,給我們的五六盤的煙花、鞭炮。高興地看着用各色花紙做成的煙花,到了真正放煙花的時候,母親卻說,十五的晚上,女孩子只能玩「燈」,不能動「火」。於是,煙花又回到哥哥們手中了。
母親叫上我,用五分的硬幣挖胡蘿蔔燈,燈做好,插上棉芯,倒上陳年的花生油,再挨個角落裡去送燈。母親的口中唸唸有詞,唸叨着鄉下流行的含意簡單的禱語,祈求全家來年平平安安!團團圓圓。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件。每次幫母親去送燈,我都做的非常虔誠,彷彿這樣虔誠才能做到心安。聽老人們說,早些年,正月十五黃昏時分,人們須攜燈至祖墳點燃祭拜,俗謂「給老祖宗送燈」,同一天晚上,各家還要到土地廟、家廟、支譜、關帝廟去送燈、燃燈,以祭神祭祖的方式敬些果品香火。
最有意思的是吃湯圓。我的母親是北方人,過元宵節從來不會做元宵,偶爾有一些糯米麫,也給我們用油炸麵餅吃了。有一年元宵節,我在城裡上學沒有回家,新婚不久的哥哥帶我去嫂子的娘家吃元宵。嫂子的父母是南方人,她們家做的元宵很地道。那是我第一次吃元宵,從來沒見過元宵的我,看到嫂子娘家的桌上攤了一張案板,案上擺着一溜圓白的小東西,感覺很新奇。嫂子的媽媽把半鍋清水燒開後,將它們挨次下進鍋,沉甸甸的湯圓一下沉了底。等元宵從滾水裡浮出來,三五成群地漂一起,圓圓的肚子也鼓起來。啊,原來所謂的湯圓是這樣的!
當一鍋綿軟飽滿的湯圓熟透,潤滑剔透地盛在碗裡,一人一碗分到面前的時候,我看到碗中的湯圓,它們原來是軟軟的,滑滑的。嫂子的媽媽告訴我們說,湯圓不能多食,否則容易積食。她給每人的碗裡盛進了五個。當這五個湯圓盛到碗裡時,它們一下就滑擠到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圓」, 就像梅花組成的形態,團抱在一起,分不出單獨的它們來了。
改革開放之後,隨着人們生活的日益富裕,文化生活愈來愈豐富,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民俗又開始盛行起來,流傳不衰,各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又增加了不少富有時代特色的內容,人們不僅在家裡掌燈,而且還在當地各景區推出大型特色花燈展,經由民間花燈藝人匠心獨運,精心製作而成,風格各異,與當地景點交相輝映,讓遊人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和母親一樣,我仍喜歡用蘿蔔做些蘿蔔燈,元宵節的晚上,把所有的燈都點燃,大門上懸掛的是綵燈,底座上掌起的是寶塔燈,屋門兩邊是形象逼真的蓮花燈,樓上樓下,無處不是燈花的跳躍。送完燈,再到大街上看跑龍燈。跑龍燈,小年過後就有人組織了,行頭是老輩子傳下來,大都在一隻舊箱子裡放着,單等正月十五那天,找出來穿在身上。大紅的襖深綠的褲,凡上場的都要畫上濃濃的妝。每個角色都各有身份,有漁翁、媒婆、傻公子、俊媳婦等,滑稽的扮相,誇張的動作,使場面火爆熱鬧,引來觀眾陣陣歡笑。
如今,放煙花的心情已經淡了,屋內懸燈掛綵、屋外煙花起落,全家人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在正月十五這天還是必不可少的。舊書裡說,元宵賞燈的真正作用,是燈火可以驅除凡間的邪祟。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在這一天裡的一切活動,不僅是一種節日的形式,更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是團圓和睦,豐收美滿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