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廈深鐵路的通車結束了陸豐無鐵路的歷史,高鐵時代的到來加快了陸豐全面融入珠三角的步伐。位於粵東沿海的陸豐市,不僅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還享有獨特的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優勢。2013年,在廣東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歷史機遇下,陸豐緊緊圍繞「增強信心、弘揚正氣、鐵腕治亂、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推進各項工作,實現了全市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2014年,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策,共圓「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點,陸豐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努力開創陸豐振興發展的新局面。這顆屹立於碣石灣畔的「粵東明珠」正散發着愈加璀璨的光芒。■香港文匯報記者 謝志林 通訊員 黃賢嘉、林若川、李燕聖 陸豐報道
端正發展指導思想 促經濟穩步發展
「發展是解決陸豐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我們今後一個時期工作的主題。陸豐經濟發展長期處於落後,與過去一個時期的發展指導思想有相當大的關係。」中共汕尾市委常委、陸豐市委書記鄭佳在該市市委第十二屆三次全會上直指陸豐發展的關鍵問題。
作為廣東的沿海城市,陸豐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導致部分地區出現「賺快錢」、「一夜暴富」的浮躁風氣,個別地區成為造假販毒的重地,使得陸豐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陸豐市委、市政府意識到,要推進陸豐振興發展,必須端正發展的指導思想,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引導全市人民群眾走正道、辦實業,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為此,在過去的一年,陸豐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統籌三大產業協調發展。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18億元,增長12.4%;其中,農業總產值73.8億元,增長3.8%;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2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2億元,增長27.2%,各項指標均有提高。
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指標均有提高
在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的思想指導下,全市多個重點項目也加快推進。陸豐核電縮短3個月工期,完成1號核島負挖,妥善解決了包括鮑魚場在內的徵地賠償等遺留問題;甲湖灣能源基地火電項目,行政、生活區正抓緊建設,火電主廠房正進行預徵地工作;廈深鐵路已建成通車,陸豐站場進站公路及配套設計建設正在推進。華潤金廂風電、陂洋華能風電、內湖農批、河東國際溫泉等一批項目也有序推進。
在工業產業發展方面,陸豐結合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科學規劃,按照「一園兩區」的模式,抓好東海、星都兩個經濟開發區提升建設,完善整體規劃,加快申報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工作。同時,落實扶持政策,大力培植骨幹企業,着力抓好9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鼓勵優勢企業做大做強,2013年上報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41.25億元,增長36.5%。
在農業建設方面,陸豐強化支農惠農政策,投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等「三農」建設資金4.5億元,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效益農業。2013年實現水產品總產量22.5萬噸,水產品總產值16.9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33.5億元。此外,畜牧業綜合產值亦達到11.3億元。
在旅遊興旺方面,陸豐不斷完善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部分景區規劃,大力推進碣石玄武山、河西清雲山、甲子待渡山、東海懷軒度假村等旅遊景點景區的配套或建設,全年來陸旅遊人數397.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5億元。
負重圖進、奮力攻堅。圍繞「增強信心、弘揚正氣、鐵腕治亂、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陸豐人正朝着繁榮發展、和諧幸福的「中國夢」闊步前進。
積極推進民生工程 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得民心者得天下,惠民生者利長遠。加快解決民生難題、早日補齊民生短板,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長久以來,陸豐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民生實事投入,着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而陸豐不僅擁有優秀的人文環境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來更是重視教育的發展。在新時期,陸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推進教育強市創建工作獲得一定成績:該市大安鎮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創強督導驗收,成為汕尾市第一個省教育強鎮;龍山中學獲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13年陸豐全市高考再創佳績,三A以上入圍人數4891人,比上年增加401人,並奪得汕尾市文科狀元。
社會保障亦是民生工作的重點,為了讓老百姓享有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陸豐加大在醫療衛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切實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衛生醫療方面,累計投資2700萬元,新建、改建、擴建業務用房1.28萬平方米,市、鎮、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基礎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民生保障方面,投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勞動就業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資金5.7億元。實現五項社保費收入2.88億元,增長18.54%,全年享受養老保險待遇1.5萬人,撥付各項社會保險基金2.21億元。投入低保金總額8248萬元,全市有低保對象1.63萬戶、4.49萬人。投入資金3159萬元,建設保障性住房556套。
此外,作為深圳對口幫扶對象,陸豐也緊抓機遇,主動對接,圍繞「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規模化生產模式,加快啟動扶貧項目,完善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增強貧困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陸豐皮影戲擁有超過千年歷史,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就是這樣古老的一門東方技藝在2013年11月遇上了西方迪士尼童話,首次走進了香港迪士尼。在為期56天的表演中,兩種藝術形式摩擦出的火花,不僅讓每一位前往迪士尼旅遊觀光的中外旅客感到驚豔,更推動這一中國古老劇種從此走向國際舞台。而這也是陸豐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一步。
記者了解到,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陸豐始建縣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距今1391年。據記載,陸豐市碣石鎮在明初設為碣石衛,成為當時全國三十六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奉天衛齊名。也因為這樣,陸豐從來不缺少文化內涵:國家珍稀劇種正字戲、陸豐皮影戲、大安滾地金龍、甲子英歌舞等被列為國家「非遺」項目,而省市級「非遺」項目更是數不勝數。
文化體制改革 劇團發展由財政全額撥款
事實上,重視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陸豐的傳統。陸豐市委、市政府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發展它,於是通過文化體制改革給當地劇團「造血」,將劇團轉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政府安排編制,財政全額撥款。這大大地激發了劇團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推動了劇團的發展。
入列「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陸豐皮影戲在第21屆國際木聯大會暨國際木偶藝術節榮獲「最佳傳承獎」,並登上央視《城市1對1》舞台;國家珍稀劇種正字戲曾應中央電視台邀請亮相2013央視春節戲曲晚會;去年12月,根據明宣德七年正字戲古劇本《劉希必金釵記》整編,特邀著名戲劇專家郭漢城擔任藝術顧問、國家一級導演叢兆桓擔綱總導演,並由國家級正字戲代表性傳承人組成主創團隊精心打造的正字戲精品劇《劉文龍》成功首演,廣受贊許。
除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陸豐也注重將文化成果與民共享。該市依托市文化中心建設了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立足於各鎮基礎和條件,完善鎮級文化站、村級文化室(廣場)建設;開展「百姓周周樂舞台」和送戲下鄉等活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
堅持開展鐵腕治亂 保障穩定發展大局
2013年年底,在汕尾、陸豐警方前期偵查工作的基礎上,廣東省公安廳開展的「雷霆掃毒」行動,成功清剿了陸豐博社村製毒窩點,轟動全國。在行動結束的一個多月後,記者再次來到博社村,發現這裡已是一派新的景象:陸豐當地政府正以傳統工業、特色農業和海上養殖業「三大產業」重塑博社,同時還組織珠三角企業前來招工,提供逾8200個職位引村民外闖謀生。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陸豐市委、市政府深知社會穩定對陸豐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一直將禁毒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在過去,陸豐採取「堵渠道、辦毒案、搗毒窩、抓毒梟、攻堡壘」的措施,全力打擊「三甲」地區製販毒違法犯罪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禁毒被動局面已經扭轉,甲西博社村等涉毒重點村社會面平穩。
對繼續開展整治禁毒工作,陸豐也顯示了堅定的決心,提出以長期作戰的準備,計劃用一到兩年的時間開展綜合整治,徹底剷除毒瘤。目前,陸豐調集了精幹警力,全力圍剿涉毒重點村;組織精兵強將,全力偵破毒品大案要案,抓獲一批大毒梟;加強執勤點建設,最大限度防範、堵截流入的原料和流出的毒品及涉毒人員;加大問責力度,堅決查處「保護傘」,嚴懲幹部隊伍內部的害群之馬。
與此同時,陸豐也全力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嚴厲打擊涉槍爆犯罪、「兩搶一盜」等犯罪。暢通信訪渠道,主動排查化解矛盾、解決積案。2013年到省、汕尾市上訪、信訪次數全面下降。在各方面工作有條不紊開展下,陸豐社會治安取得了明顯的改善,形成了穩定的發展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