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石化早前宣布,引入民營資本參股旗下油品銷售業務。
隨着全國兩會開鑼,民資「鬆綁」呼聲再起。全面改革啟動後,放寬民資准入的第一槍,從壟斷最堅實的油氣領域打響,令外界對今年打破壟斷、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充滿期待。不過,一些來自民企的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仍憂心忡忡,直言政府「手太軟」,中央政策往往淪為「空頭支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再請全國工商聯進行民間投資政策評估,而盡快出台《民間投資促進和保護法》、對打破壟斷不利的部門追責、鼓勵民企組建產業基金參與國企改革等,則成為眾多兩會代表委員的呼聲。 ■香港文匯報兩會報道組 海巖
稍早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向黨外人士徵求意見時坦言,2010年出台的促進民間投資「新36條」效果很有限,並當場請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今年繼續對中央政策進行評估。
政企不分難尋新突破口
去年,國務院首次請全國工商聯對「新36條」及42項配套實施細則落實情況進行第三方獨立評估,並專門於9月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評估匯報。參與評估的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向本報表示,全國工商聯調研評估了交通運輸、石油天然氣、電力及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市政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參與國際競爭、國防科技工業、文化產業以及商貿流通十大領域後發現,中央部門很多政策停留於口頭承諾,而無具體方案,問題根源在於壟斷領域政企不分。
保育鈞說,目前,不僅行政審批繁瑣、融資渠道不暢、稅費負擔過重等老問題仍是促進民間投資的障礙,而且侵犯民間投資者權益的現象也日益突出起來。「政府相關部門實際成為壟斷利益、既得利益的代表,排斥民間資本。」
根據評估報告,全國工商聯今年兩會再次提交促進非公經濟發展、打破壟斷等多近十個促進民間投資的提案。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坦言,這些提案年年提,而體制問題不是一個提案就能解決的,要尋找新的突破口。
推示範項目助國企改組
全國工商聯建議,推出一批有利於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示範項目,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讓民營企業真正進入一些符合產業導向、有投資預期、有利於轉型升級的項目,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資本組建產業投資基金,參與國有資本投資項目或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
兩會前夕,中國最大的成品油供應商中石化宣布,引入民營資本參股旗下油品銷售業務,試水混合所有制;隨後,國家能源局表態,將油氣管網設施建設和運營向民間資本開放,意味着油氣領域這塊壟斷堅冰開始融化,也被視為新一輪開放民間投資改革的序幕。不過各界對於這一集中於下游的改革力度並不滿意。
全國工商連續第7年提案,建議廢止相關文件,逐步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等。九三學社中央提案則建議向市場全面開放油氣探礦權、採礦權,直批壟斷企業「圈而不探」,不利於新區、新領域油氣資源勘探,及頁岩氣、油砂等非常規油氣產業發展,建議開放上游勘探環節,鼓勵中小油公司發展。
破壟斷拓民企發展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民營石化企業山東晨曦集團董事長邵仲毅則指,石油是中國壟斷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從上游的勘探開採,到中游的汽柴油等成品油煉製,到下游的批發零售,再到進出口貿易、產品定價,無不在政府部門的牢牢管制之下。「一直以來石油壟斷的堅冰難破,國企有責任,政府更有責任。政府打破壟斷的『一手』軟,維護壟斷的『一手』硬,民企在有形無形的壟斷之門面前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邵仲毅將提交《消除行業壟斷,給民企以自主發展的空間》的議案建議。首先,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央政府有關打破行業壟斷政策,哪個部門貫徹不利,要堅決追究責任;第二,要切實落實入世協議中已經承諾的石油進口權;第三,放開一般民營石油企業的石油進口權;第四,允許民營企業採取組建聯合體的形式到國際市場採購原油和成品油;第五,建立健全期貨市場,最終由市場來發現成品油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