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誤當灌溉水要多 農民誤解難糾正


放大圖片

■嘉道理慈善基金會2011年撥款100萬人民幣,讓張建華到甘肅武威乾旱地區進行節水技術培訓試點項目。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農作物缺水研究及節水灌溉技術專家張建華,曾被權威科學期刊《自然》評為「五位可改變世界的農作物研究者」之一,科學地位可算舉足輕重,然而在其科研路上,也有遇到瓶頸位的時候。對於貧窮且知識貧乏的農民,張建華直言要讓他們接受新的灌溉技術,並採用相關設備,甚有難度;當中推廣的過程也令他倍感無奈。

起初張建華向武威市的農民推廣其研發的「分根區交替灌溉」法,以及由此研製用作節水的管導,但因農民對灌溉概念的誤解、沒有多餘的資金等因素而乏人問津。「他們沒有節水灌溉的概念,以為灌溉的水是越多越好。所以最困難的是怎樣讓很窮很窮的農民,能夠接受節水的技術」,要糾正農民根深柢固的誤解,讓他們接受嶄新的灌溉知識,毫不簡單。

他續說,在資金方面,製作節水的管子每畝地(約667平方米)成本需要約2,000元人民幣,而平均耕種近十畝地的農民,便須至少花近2萬元人民幣。但當地農民十畝地的農作物,卻也只能賺取數千元,那絕非小數目。對辛苦研發的技術雖對農民有利無害,惟未能推而廣之,張建華坦言:「很無奈,但作為科學家我們實在沒有辦法,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

幸獲嘉道理基金捐百萬推廣

直至兩年前,嘉道理慈善基金會得知張建華在西北的研究項目,毅然捐出100多萬元人民幣,讓中國農業大學與武威市政府合辦一所農民田間學校,在校內集合10多條村的農民代表,教授他們節約灌溉的知識,又免費送贈節水設備讓他們試用,在村內作宣傳之效。結果,推廣反應不俗,武威市農民現已逐步了解節水灌溉的概念。

張建華又表示,中國農產品市場始終規模較美國、加拿大等地小,農民收入與投入不成正比,導致不少農民放棄耕作,改到城市工作,對全國的農業發展帶來衝擊,「這也是國家正致力解決的問題,我們只能夠在範圍內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相關新聞
國家自然科學獎系列:高原耕種不怕旱 慳水三成不減產 (圖)
研究在港難應用 申資助遭「篩走」 (圖)
誤當灌溉水要多 農民誤解難糾正 (圖)
水土流失極嚴重 黃土高原響警號 (圖)
懷念鍾期榮校長系列:永遠懷念您,「契媽」 (圖)
名師應試錦囊:備試工夫必須 適時捕捉答案 (圖)
拆解同義詞 (圖)
古文識趣:判斷 省略 被動 各具特色
尖子教路:中英夾雜必「死」小動作要收起
文化拾穗:脫離「小二」 須懂論證 (圖)
What's Up:無懼美日制裁 普京企硬「收克」 (圖)
吹水同學會:「搞gag」難翻譯 譯錯「O晒嘴」 (圖)
英語世界:事事挑剔 處處批評
談學論文:創意搭配蘊精邃 語不驚人誓不休 (圖)
英語筆欄:推特存知己 世界若比鄰 (圖)
畫意空間:水燈節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