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版《茶館》登場 一樣五味雜陳


放大圖片

■港版《茶館》由李銘森(左)與鍾景輝聯合執導。 香港戲劇協會提供

老舍先生的代表劇作《茶館》,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背景,在清朝末年、軍閥割據,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茶館中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小人物的生活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自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人藝)首次搬演,《茶館》至今是觀眾心目中不可取代的「戲寶」。適逢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香港戲劇學會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將《茶館》搬上香港舞台,由戲劇大師、理工大學駐校藝術家鍾景輝(King Sir)連同資深導演李銘森共同執導。

李銘森第一次看《茶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他剛考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有機會到人藝去看總綵排。之後,《茶館》的導演焦菊隱還到學校來作講座,分析創作的導演構思。「當時我對這戲印象很深。正如曹禺先生所說--『此劇的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最好的一幕!』那真是一句話一個人物,這場精彩的群戲,對演員的要求很高。它也創造出一種劇本結構,三幕戲三個年代,你可以說它是編年史劇,但後來人們根據它的第一幕又將它稱為是『人物展覽』式的結構。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說,《茶館》讓我們獲益良深。」

老舍先生被稱為「人民藝術家」,《茶館》中的語言生動、幽默,原汁原味的「京味」對白將人物角色刻畫得活靈活現。但多年來,有焦菊隱的人藝經典版珠玉在前,很少有劇團敢去碰這個戲,直到1999年人藝重排新版,由林兆華導演,演出後也是毀譽參半。但其實在三十年前,鍾景輝就已把《茶館》改編為廣東話搬上舞台,由香港話劇團演出。對此,李銘森笑言:「推動也好,傳承文化也好,香港可以很大膽地去排,都是很好的事。」

重排廣東話《茶館》,李銘森說在台詞上更下工夫,追求細節的準確。除了把原本劇本中的京話改變成貼切的廣東話,連語境也要注意。「比如翻譯的時候不能用現在很現代的廣東話,比如說『老豆』就不行,要說『你阿爸』才好。從這些很小的稱呼都要注意,讓人能感覺到那個時代的氣息。」他認為,做翻譯劇難免會流失部分原著的戲味,但幾次排練讓他看得十分享受,老舍先生語言的生動與幽默被同樣展現出來。

這次演出,鍾景輝邀來包括萬梓良、伍衛國、葉進、劉雅麗、劉錫賢、麥秋、梁天等多位資深演員參演,可謂陣容強盛。李銘森說三十年前話劇團演《茶館》,當時的演員都很年輕,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要從二十幾歲演到七十幾歲,難度很大。「畢竟他們的人生閱歷沒有太多,而且劇中講清末民初、解放前,他們很難體會那個時代。」這次重演,演員的年齡與閱歷更加適合,「比如常四爺還是葉進來演,三十年了,他的閱歷也不同,演得真好!萬梓良也是,一排戲就可以很沉穩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李銘森說,「《茶館》除了第一幕很棒,第三幕最後也很經典。三個老人家經歷過三個時代,聚在一起,總結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總結那個時代。現在的這班演員,每次排練都讓我看得很專注,比起三十年前的那一版,他們的感覺更深。人生的五味,俱足了。」■文:尉瑋 圖:香港戲劇學會提供

《茶館》

時間:4月4日至6日 晚上7時30分

   4月5日、6日 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相關新聞
拍《紅Van》陳果:我好大壓力! (圖)
銀幕短打:電影只剩下活動影像
新戲上場:《十二夜》如果命運能選擇 (圖)
對照記:《楊家將》一個充滿朝氣的八十年代 (圖)
百家廊: 參加飯局 (圖)
琴台客聚:鬼子來了
翠袖乾坤:貧民窟的獸角
古今談:中國西進 蘭新鐵路是動脈
方寸不亂:蟻民一生傳奇
演藝蝶影:香港舞台劇獎評審選舉程序
此山中:好運哪裡來
專訪平田織佐 婚姻是一場荒誕劇 (圖)
《季利安作品》緩慢,出色 (圖)
港版《茶館》登場 一樣五味雜陳 (圖)
精彩放送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