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大作家馮驥才,在報章上寫了一篇短文,題為《老母為我「紮紅」》,歌頌他的九十八歲高齡的母親。情意並茂,令人感動。
「紮紅」是他的老家的習俗。說是一個人到了本命年,就要紮上一條紅腰帶,表示順順當當地「過檻兒」,寄寓避邪趨吉的心願。
馮驥才回憶十二年前,他剛滿六十歲。八十六歲的老母親親自為他紮上紅腰帶。十二年一晃過去,今年母親高齡九十八歲,依然健康,「面無深皺,皮膚和雪白的髮絲泛着光亮」,而且頭腦清晰,情感也一直那樣豐富而敏感,好像從來沒有衰退過。
今年一踏入臘月,她便為兒子準備好紅腰帶,在農曆除夕那一天,親自為兒子紮上。
這條紅腰帶,還有老母親親自綉上的「馬年大吉」四個字。馮驥才寫道:「什麼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裡發渾的玻璃體,頑強地使每一針都依從心意、不含糊地綉下去」呢?」
我可以毫不含糊地替他回答:「母愛」!
回想我的早逝的母親,我又一次淚水模糊了自己的眼睛。我們家鄉沒有這個十二年一次「紮紅」的習俗。但每一年的生日,母親都會親手煮一碗雙蛋的麵條來為兒子慶祝。但我從有記憶的日子開始,卻沒有吃過幾趟母親煮的生日麵條。因為我十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接棒為我生日煮麵條的是外祖母,但也煮了不過幾次,我便離鄉別井,到外地升學去了。從此大概有幾十年並沒有怎麼認真過生日,當然也沒有親人為我煮生日麵條。直到近幾年,年紀老邁,許多校友都要為我的生日設宴慶祝,但我總不願舖張。所以往往在每年生辰前後,編輯出版一本新書,以新書首發式的名義,來掩蓋眾多校友們的祝壽好意。
馮驥才的文章最後說,「孝,是中國作為人的準則的一個字,是一種綴滿果實的樹對根的敬意」。是的,孝是最可貴的人性。
馮驥才希望十二年後,一百一十歲的老母親還能為他「紮紅」。我們為他祈禱,希望他夢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