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沿針路出海,牽星過洋


放大圖片

■香港海事博物館董事譚廣濂、香港海事博物館基金會主席董建成、牛津大學榮譽校長彭定康、香港海事博物館主席何安達先生、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總館長Richard Ovenden先生及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焦天龍博士在特展開幕式上合影留念。

針路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即為航線,古時水手出海常用羅盤指引方向,將指南針所指的方向串聯在一起就形成了航線,再把航線繪於紙上,就是人們所說的針路。針路是指導人們遠航成功的必要條件。日前,香港海事博物館以明代晚期航海術與海洋貿易為主題舉辦特展《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首度展出中國最早的手工繪製彩色航海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從即日起至6月23日只要前往位於中環八號碼頭的香港海事博物館,便可一睹明代針路的風采。■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明代中晚期的海洋貿易是全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元1567年在東南沿海各省所施壓力之下,明廷解除沿用兩百餘年的海禁政策,允許中國船隻出洋互市。萬曆(1573-1620年)及天啟(1621-1627年)年間,中國海洋貿易蓬勃發展。北起日本、朝鮮,西至太平洋沿岸,南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世界各地的重要港口都留下了中國海商忙碌奔波的身影。明代航海在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後一度沉寂近兩百年之久,此間再次進入高潮。

最早的手工製彩色海圖

是次展出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便製於明代晚期,是中國古代現存最早的手工繪製彩色航海地圖。該圖原是英國著名律師和歷史語言學者約翰.雪爾登(1584-1654年)的私人收藏,但在約翰.雪爾登去世前決定將自己所有的藏品都贈予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為了配合今次特展的主題,牛津大學把其從未外借過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暫時交付香港海事博物館,希望能夠幫助香港市民更好地了解明代晚期的中國航海術和海洋貿易狀況。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所涵地域廣闊,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東達日本列島和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該圖不但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且與同一時期其他的中國地圖、航海圖的畫面結構截然不同。明朝及以前的朝廷往往以天朝自居,在這種世界觀的指導下所繪製的地圖一般均以中國為中心,而《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的中心則是東西洋海域與中國從南至北的沿海區域。地圖上清晰可見,十七世紀初中國船商常用的六條東洋航路和十二條西洋航路。

香港海事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鄭先生介紹說:「從《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上精確的貿易航線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外出進行海上貿易的中國船隻均以福建南部的漳州為出發地。當時出洋互市的商人都要獲得明廷許可,取得引票後方可出發。出發前還要向官方提供詳細的資料說明,譬如入口貨物明細、船員人數、船上乘客人數還有船隻目的地。近來,一眾研究人員根據發出的許可證明結合《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歸納出了中國船隻的貿易習慣。我們非常歡迎對明朝航海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於4月26 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來海事博物館,屆時將會舉辦由嶺南大學歷史系諮議委員會主席譚廣濂先生所主講的專題講座:《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與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初期的中國海貿路線。」

其後,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焦天龍博士補充說:「這幅海圖所描繪的區域涵蓋香港。可是在十七世紀初期,香港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海島,所以海圖上並沒有被明確標注。不過,該圖所展示的海洋貿易路線和當時人們對海外貿易地區的認識與今日香港作為重要貿易港口的故事非常相似。面向海洋,向海外發展,是這幅海圖與香港的聯繫點。」 焦天龍館長還強調,《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展現的是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私商泛海求利,敢於開拓海外市場的精神,而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依然值得被傳承與發揚。

外銷瓷與古世界地圖

該展聚集了不少重量級的展品,除遠道而來的稀世珍品《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外,還有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所提供的精美明代外銷瓷器以及本港收藏家譚廣濂先生所珍藏的17世紀古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焦天龍館長解釋說:「瓷器是明代重要的外貿貨物,所以我們將瓷器與地圖、海圖一併展出。而所謂的外銷瓷即為了迎合海外市場需要而專門製作的瓷製器物。外銷瓷往往以青花瓷器為主,也有一些手工藝人會直接購置一些純白的瓷器,再根據海外顧客的需求為其繪製圖案。這些瓷器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和歐洲。」

而《坤輿萬國全圖》則是意大利著名傳教士利瑪竇於廣州所繪的世界地圖。最初,利瑪竇為其命名為《萬國圖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為獲得在中國傳教的許可利瑪竇進京師獻圖,該圖深受明神宗喜愛,卻盡限在宮廷內部傳閱,平民百姓未能得見,而利瑪竇的傳教願望亦未達成。後來該圖於江戶時期傳入日本,經抄繪、上色、改寫地名後被改名為《坤輿萬國全圖》。

目前已發現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有6幅,分別藏於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James Ford Bell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宮城縣圖書館、日本內閣圖書館以及法國巴黎的私人收藏中。而譚廣濂先生此次借出的《坤輿萬國全圖》正是日本人根據原版所複製的彩繪版,我們在地圖上可以看見地名均由中文及日文雙語標注。

體驗謄寫古海圖的樂趣

因為航海圖與普通市民日常生活關聯性較弱,所以為了拉近觀展者與古代航海圖之間的距離,引起參與者的興趣使之主動了解航海圖背後的故事及意義,香港海事博物館特意為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準備了《把航海圖帶回家》工作坊。參觀者可模仿《東西洋航海圖》的中式山水繪畫方法,並謄寫《東西洋航海圖》的一部分,再把縮小後的膠片製成鎖匙扣或磁石貼。而「謄寫」航海圖,有助於參與者對圖文進行細緻的觀察。藉「謄寫」的方式從而分辨中西航海圖的差異、了解古人對世界的認知及古今地名變化。

相關新聞
沿針路出海,牽星過洋 (2014-04-16) (圖)
湘西人文風情瑰麗畫卷《煙雨鳳凰》全球首演 (2014-04-16) (圖)
西藏文化傳承人獲更多關懷 (2014-04-16)
澄明致遠 容藝文的國畫夢 (2014-04-12) (圖)
走東走西:暴君差利 (2014-04-12) (圖)
「藝術.改寫香港」資助計劃 接受申請 (2014-04-12) (圖)
「相約北京」藝術節 綻放多元藝術之美 (2014-04-12)
油街草原文藝會 (2014-04-12)
中國書法長卷《書法賦》驚現成都 (2014-04-09) (圖)
嚴歌苓:略微病態的敏感 讓我只做「他鄉人」 (2014-04-09) (圖)
萬人韓城祭「史聖」 (2014-04-09) (圖)
港式戲劇往北闖 (2014-04-05) (圖)
走東走西:又愛又恨 (2014-04-05) (圖)
香港設計變不停(二):垃圾堆裡尋寶 紙張玩出新意 年輕設計師闖米蘭 (2014-04-05) (圖)
《天池小小說》獲微型小說年度獎 (2014-04-05)
張堯:在「港芭」 與「中芭」 間迴旋 (2014-04-02) (圖)
中國鐵聯傳媒 與i-marker國際電影合作 (2014-04-02) (圖)
古龍遺作殘稿面世 兩岸聯手開發 (2014-04-02)
必須保持競爭力 利德裕論本地設計 (2014-03-29) (圖)
賈平凹獲年度長篇小說金獎 (2014-03-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