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錦昌表示,公大向教資會提出40個項目的申請,合共約4千萬元的資助,當中有近百名教職員參與。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研資新浪潮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馮晉研) 研究創新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基石,香港政府破天荒開放正式渠道供自資界別申請研究經費以加強研究能力,首階段共7所提供學位程度課程的自資院校獲邀參與,競逐金額多達1.5億元。7校早前便特別成立「自資院校研究合作聯盟」,召集人兼公開大學大學研究中心總監李錦昌形容計劃是推動自資界別研究的「強心針」,月前聯盟已與負責計劃的研資局交流意見,並成功優化部分細節,包括放寬教員只能申請一項資助計劃的限制。他又指,計劃暫未涵蓋自資院校與外地大學的研究合作項目,期望向當局爭取擴闊資助範圍。
香港致力推動私立大學及自資學位界別發展,現時已有多所自資院校取得頒授本地學士或以上程度學位的資格。其中7所率先獲邀參與首階段的「自資學位界別研究資助計劃」,包括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院、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東華學院,以及已獲正名的樹仁大學與公開大學。
李錦昌:昔靠「積蓄」研究缺資源
公大大學研究中心總監李錦昌接受本報專訪時分享指,由於欠缺政府政策支持,過往自資專上界別較少推動研究,或只能小規模自行處理,以公大為例,每年都會利用社會人士捐助以及學校的「積蓄」用於學者的研究經費,但不會動用課程學費收入,涉款過百萬元。不過,相較資助院校逾千萬元以至億計的研究經費,資源明顯遠遠不及,直接影響研究氛圍,成為推動研究的阻力。
他認為,是次計劃讓自資校研究由「無資助」變成「有資助」,且金額具影響力,對整個界別的研究發展是「強心針」。
他表示,是次資助計劃獲得各自資院校重視,而為配合相關發展,首階段的7所院校今年2月特別成立「自資院校研究合作聯盟」(Reseach Collabration Alliance of The Local Self-financing Degree Sector),就未來研究發展工作互相協調和交流。
擬倡擴資助 納與海外合研
李錦昌形容,自資和公立專上院校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運作模式截然不同,例如自資院校教員人數是根據學生人數調節,人手遠較公立學校少,資源運用需拿捏準確,在推動研究時,院校都要平衡原有教學工作,及有效及妥善分配人手。他舉例指,是次的自資研究資助涉及3個計劃,研資局原規定每個教員只能申請其中一項,令人手較少的院校面臨困難,聯盟早月遂向研資局反映意見,獲當局放寬限制,容許1人申請2項計劃,紓緩院校壓力。
他又表示,目前自資校與海外的合作研究項目並不在資助範圍之內,有意在聯盟會議提出將議題納入討論事項,以向研資局爭取擴闊資助範圍開展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