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深水埗給人的印象都是熱鬧、有着各式各樣的美食和林林總總的電器。青年人會認為這地方是有趣的;老年人會認為這地方是充滿回憶的;窮人會認為這地方是「天堂」;但富有的人會認為這地方是一秒也不應停留的。可是,大家可曾知道並了解這表面喧鬧的社區背後,居住着的弱勢社群──露宿者?
污穢、貪婪、懶惰......都是人們給予這些露宿者的代名詞,但這些形容與我親眼看到的並不相符。走在天橋底的路上,有一位樣子看起來十分慈祥的老婆婆,正搬着一袋沉甸甸而濕潤的廢紙,她對待這堆廢紙的態度很是認真。
憂弄污別人衣服拒接受幫忙
我看見她十分吃力,忍不住走上前說:「婆婆,讓我幫你吧!」她卻用帶有鄉音的廣東話回答我:「妹妹,不用了,這會弄污你的衣服的。」此時,我感到十分驚訝,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會擔心弄污別人的衣服而拒絕接受幫忙。於是,我開始對婆婆感到好奇。
然後,我鼓起勇氣與陌生的婆婆閒聊起來了,雖然有少許內容聽不明白,因婆婆說的都是潮州話,但我仍能憑着手勢和推測,明白大部分內容。婆婆說,她在20多年前帶着8歲的兒子移居到港,但因教育水平低和語言不通,不懂乘搭交通工具和找不到工作,一直只能靠拾紙皮維生,供養孩子。現在,孩子已成家立室,而且當她提及其孫兒時,面上更流露足以溶化一切的笑容,她亦高興得一邊擺弄着自己的手指,一邊告訴我她有2個女孫、3個男孫。
觀粗糙濕疹手 感生活努力
其間我細心地觀察着她那粗糙、充滿傷痕且患有濕疹的手,還有,她那彎曲的手指彷彿在告訴我,這些年來她是多麼努力地生活,這是一雙媽媽的手。雖然今天的婆婆兒孫滿堂,但她還是被這知識型的社會遺忘在天橋底下的一角露宿,即使晚年也只可孤單度過。
看到這些場景,試問我怎忍心追問婆婆為甚麼未能享兒孫福、為甚麼未能退休、為甚麼未能獲得三餐溫飽?看到婆婆彎着腰地拉着那殘舊不堪的手推車的背影,我的鼻子一酸,心裡很是難過,卻又十分敬佩她那堅毅不屈的精神。腦裡想着的,只有婆婆那溫暖的笑容,難道是我在逃避這現實的殘酷嗎?我不敢回答自己。
如舊樓遭淘汰 盼獲了解關懷
身處深水埗這正在舊區重建的社區,你不難發現有不少新舊不一的房屋同樣立足於這地方,情況就好比露宿者也像舊樓一樣被社會淘汰,他們也像婆婆一般,對自己的手的痛楚麻木了一樣,對這些待遇習以為常。
但是,弱勢社群所需要的,正是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認真、努力生活的一群,只要你肯花時間去了解他們,你會發現,這地方和這班露宿者都是值得用心關懷,有着值得你停一停、看一看的理由。■馮紫希(4C)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