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漢雅軒(香港)選擇展出中國藝術家谷文達(*1955)在2000年的作品《聯合國:人間》。藝術家從世界各地收集人類毛髮,製作成一百八十八面國旗的裝置藝術與地景藝術,組合成這個持續的世界性藝術項目。作品嘗試產生歷史和文化心理的悖論,令觀者面對用自己的頭髮來製作的紀念碑之時,一方面體會民族自豪感,同時又感覺到自身以及其文化被一個陌生者入侵和佔領。
香港5月暑氣已經開散,人們對藝術的熱情也在為期四天的巴塞爾藝術展中蒸騰。是次一年一度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於5月15日開幕,18日閉幕,來自39個國家的245家畫廊參展,其中半數畫廊在亞洲及亞太地區設有分支,包括24家來自香港的畫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儘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是巴塞爾藝術展系列中規模第三龐大的展覽,但藝術展本身與它的相關項目和活動每年都以驚人的幾何級數增長。香港的文化景觀更因此一年一度的藝術盛會而變得更興旺,從慷慨的藝術贊助人、獨立設計師到奢侈與高階品牌都以巴塞爾為主題舉辦各式各樣的派對聚會,群眾因而熱情高漲。
藝術板塊東方亮
不僅僅是知名博覽會進駐,國際超級畫廊近年也紛紛進駐香港,首設亞洲據點,白立方、貝浩登、高古軒和佩斯等,他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把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推進西方藏家視野,如今則帶着作品和遊戲規則「東征」。
「在藝術界,25、30年就完成一個自然循環。」說這句話的是美國畫廊漢馬的總裁邵霍華(Howard Shaw)。在自己的展位上,他指着中國當代油畫家陳逸飛的作品說,上世紀80年代,漢馬為他做代理,幾乎都是美國人捧場,現在變為中國客人從西方買「回來」,而價錢從一、兩萬一下子跳到了幾十甚至上百萬美金。
中國藏家的藝術市場
其實,「盛世興收藏」的規律正適用於亞洲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根據藝術市場信息分析商Artprice的報告,中國自2011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國的藝術購買力很強,在巴塞爾的貴賓服務體系中,中國內地駐有兩位貴賓經理,其他國家或地區都只有一位。」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馬格納斯曾這樣對媒體說。
從廣州來港觀展的劉姓買家,曾為單一藝術品豪擲六、七百萬元人民幣,正計劃在順德開設4000平方米的私人藝術館,「我主要收藏瓷器、中國書畫和古鐘表,這次看到這麼多西方現當代藝術,有點震撼,花點時間研究後會考慮買入,藝術品是全球化的嘛。」其實中國的藏家,在瀏覽過愈來愈多的國際化市場景觀後,眼光與心態也日見開放起來。東方收藏西方藝術並非全無基礎,同樣身處巴塞爾展的北京元典美術館館長梁克剛說,「二戰」後20年日本經濟騰飛,歐美畫商將很多印象派等西方經典作品賣給了日本企業家大主顧;隨後,收藏熱在韓國興起,安迪·沃霍爾等現代藝術家得到韓國藏家欣賞;但中國與日、韓的審美趣味有所不同。「因為受經濟發展節奏、教育背景影響,中國藏家的主流年齡段是35到55歲,比較年輕化,對當代藝術接受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