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又到端午粽香時。 網上圖片
文:蒲繼剛
又一個端午節要來臨了。
過去快到端午節時,母親就會包許多粽子。有花生的、紅豆的、蜜棗的、豬肉的,真是好吃極了。母親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外觀精緻、美觀。母親包的粽子是四個角的,那四個角都飽滿、堅挺,如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而現在,母親去世已經快三年了。
在湖北襄陽這裡,包粽子的葉子一般是用蘆葦葉來包。翠綠的蘆葦葉,包裹着糯米,再加上花生、紅棗等東西,煮上五、六個小時後,清清香香的味道就出來了,讓人垂涎欲滴。這樣的粽子吃在嘴裡,香、甜、軟、糯,而且還有一種蘆葦葉特有的清香,讓人的嘴巴、唇齒、腸胃間留下沁人的馨香和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端午節前的一個星期,母親就開始準備端午節的食物了,首先要買糯米、蜜棗、紅豆、花生、豬肉,快到端午節時,再買粽子葉。以前的漢水邊上,到處都是蘆葦叢,每次都是我去採粽子葉,而後來蘆葦叢越來越少,只好由母親在自由市場上買了,而且還不容易買到,母親會去自由市場許多次,運氣好,才能買到好的蘆葦葉。
等到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就會把粽子包好,然後把粽子放進一口大鍋裡,在煤爐上不停地煮上五、六個小時。在煮到最後粽子快熟時,再放進一些雞蛋、鹹鴨蛋,一起煮,這樣煮出來的雞蛋、鹹鴨蛋,也帶有粽子的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端午節的那天早晨,母親會起得很早。清晨,太陽還沒有出來,晶瑩的露珠還在草尖上閃爍,母親就拿着一把鐮刀,來到田野上,去割一些艾蒿拿回來,整理成一把一把的,然後掛兩把在自家的門上,再給鄰居家掛一些,其餘的則放置起來晾乾,可以拿來煮水洗澡,並且可以用上一年,對一些皮膚疾病很有好處。早晨,我們起床後,就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和雞蛋、鹹鴨蛋了。在這麼好吃的粽子面前,我總是胃口大開,一口氣能吃上七、八個。我尤其喜歡吃母親包的肉粽子。包肉粽子,母親會買一些上等的好肉,切成肉丁,肉丁要切得肥瘦均勻,而且肥瘦相連,先用精鹽、醬汁把肉丁醃漬上兩天,然後再包到粽子裡。這樣的肉粽子煮熟後,一剝開,就香味撲鼻,粽子裡肥肉的大部分膏脂已經浸潤到糯米裡,瘦肉還單獨挺立在粽子中間,咬一口,舌尖上的快感馬上傳遞到整個口腔、腸胃和大腦......
這些年來,我走過不少地方,也吃過不少粽子,可像母親做的粽子那樣好吃,我倒真沒有吃過。
母親是教師,受過系統的師範教育,但她還是受到不少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端午節插艾蒿,喝雄黃酒,拜祭先人等等,她都會一一去做,而且不厭其煩。後來,我知道喝雄黃酒對身體沒好處,告訴母親後,母親便不再讓我們喝雄黃酒,但母親依然會用雄黃磨酒,先用來拜祭先人,事後灑在地上,說是驅邪免災。
在端午節,還有一件事母親是不會忘的。我們以前的一個鄰居,一個老婆婆,丈夫死後,幾個兒女都不怎麼管她。母親在逢年過節時,總會送一些好吃的給她,在端午節,當然更忘不了送給這位老婆婆一些粽子和雞蛋。老婆婆很感激母親,母親做這些事情從來不想讓別人知道,更不想讓那位老婆婆的幾個兒女知道,以免麻煩。母親還幫助過不少這樣孤苦伶仃的人,而且從來不求回報。
母親出身貧苦,很早就沒了父親(我的外公),她很早就幫助外婆養活自己的弟弟、妹妹。母親屬於「根紅苗正」,又受過很好教育的「貧農」子弟,在講階級成分的年代,是很吃香的。但母親愛憎分明,疾惡如仇,這使她對現實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並且這些看法從不因政治風向的改變而轉變,雖然「根紅苗正」,卻不能成為「掌權階級」的一員。但母親卻毫不在意這些,她人生中童年、少年貧苦的經歷,她天性中的善良,使她對底層的人充滿了同情與善意;對生命中的真實與善良,充滿了敬畏與追求。更難能可貴的是:母親愛憎分明、由始至終。
端午節就要來臨,而我再也吃不到母親包的那樣美味、精緻的粽子了。那粽子,成了我一生甜蜜而又痛苦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