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紙之路:一個老書蟲的紙文明溯源行旅》
作者:艾瑞克.歐森納(Erik Orsenna)
出版:野人(2014年1月)
這是華文世界最近翻譯法國作家歐森納(國內譯奧森納)的作品,與《水的世界》和《棉花國之旅》一樣,以另一種基本物料(紙張)的溯源之旅為主題。歐森納的書總是那麼從容,不帶半點枯燥的學術氣息,卻兼具專業知識、簡短細膩的文字,還有一點機智。在揭開書本時,讀者也許會懷着輕鬆的心情(的確,我們對紙張太了解了)與紙上的文字接觸,接觸以後,除了依然從容的感覺外,還會輕輕的感歎「呵!我對紙張還不算了解!」這意味着作者的尋紙之旅仍是有價值的。
比如作為中國人,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紙張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沒錯,但說準確一點,原來在上古至中古時代,西域已在造紙,而且與潮濕的中原相比,那裡乾燥的氣候無疑更適合保存紙張。唐朝軍隊在中亞怛羅斯給阿拉伯軍隊打敗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現紙張的重要性,尤其是中亞造紙業中心薩馬爾罕,更成了造紙業的中心,阿拉伯人就這樣,輾轉將造紙技術,透過與西西里的貿易以及西班牙的猶太人,將造紙技術傳到西方,薩馬爾罕孕育出中亞學術文化思潮。作者還造訪意大利中部小鎮法布里亞諾(Fabriano),得知一種與中國和中亞以植物纖維造紙殊異的技術,就是運用河水擊碎布塊造紙,這是歐洲中世紀以來流行的方法。
書中每一章,都是有關紙的掌故,背後雖是造紙的歷史,但當中有康森(Canson)、蒙格勒費耶(Montgolfier)和約安諾(Johannot)三大造紙業家族那靠姻親維繫起來的微妙關係,也有苦難的發明家路易.尼可拉.羅伯(Louis Nicolas Robert)那悲慘的造紙器械發明故事。造紙業不僅是歐洲人的專利,作者走到世界各地,都能找到那裡的造紙業故事,如在帝俄時由挪威人經營、後來從芬蘭落入蘇聯手中的斯維托格斯克(Svetogorsk)造紙廠,又例如日本越前市歷史悠久的造紙業師傅,這些經營者的艱辛故事,見證着世代的變遷,也見證着全球化和數位化趨勢日漸嚴峻的營商環境,紙業對數位化趨勢的應對方法就是,把產品更集中於影印紙和信件用紙張上,並且開發更多新興市場。然而不管是日本國寶級師傅抑或是法布里亞諾的業者,他們對於紙張材料的要求和技術細節的堅持,一點也沒有改變。
造紙業不單面臨全球化的威脅,而且社會對自然保育的呼聲日高,而如何保全森林也關係到造紙行業的永續經營。一般人有一個錯覺,以為出版書刊既需要砍伐樹木,就等於破壞森林環境,但瑞典從業者提供了答案:如果長期不砍伐樹木的話,枯死的樹木會引致森林大火。另一些迷思還有很多,例如包裝紙既無必要又浪費資源,作者在加拿大三河鎮參觀了包裝紙的製作程序,才發現這些發揮着防曬、防異味、抗菌等功能的紙張正不斷提高質量和美觀要求,以面對市場挑戰。
說到森林永續,又不能不提法國朗德省(Landes)的植樹措施,這一政策自十九世紀拿破崙三世開始,將一個本來是荒野的地方(Landes本來意思就是荒野),變成廣闊的松樹林。然而在2009年1月,一場暴風雨又將四分一的林地毀滅,然後是樹皮甲蟲的侵襲,這些天然災害加上土地私有化的影響,令朗德省林木成為綠色保育的關注問題,而其中一個實現永續的方法,就是將部分伐木業產生的多餘木材拿去造紙。歐森納尋紙之旅不單見證現今造紙業面對各種挑戰的回應,還思考人們如何將廢紙回饋大自然,寫環保包裝和垃圾分類,寫智能包裝。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在巴黎國立圖書館與世上最古老的紙張--古埃及《普塔霍特普教諭》--作近距離接觸,還有著名作家雨果的《笑面人》和《海上勞工》手稿,細菌之父巴斯德醫生的診症紀錄,以及羅浮宮工作人員用墨水對名畫進行修補工作。每一則故事都記錄了人類為了保存記憶而作出的努力,又表現出造紙業界如何對這項工作作出貢獻,而包裝工業又是一門經常被忽略的行業,其對商品的保存讓世界經濟得以順暢運作起來。最後,作者以中國人的溪紙寓意紙作為生者與死者之間溝通橋樑的功用,而事實上,即使沒有溪紙,已經亡故的上一代也能把很多重要的訊息流傳給下一代,讓人類的技藝、智慧和情感得以傳承下去,紙張又豈止是紙張呢?■文:彭礪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