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俞君 草草 攝
香港寸土寸金,在香港生活,隨時要忍受小空間的折磨。住在狹小的空間中,如何還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收納成為關鍵所在。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每次逛宜家都會被其中的「示範單位」所吸引?空間雖小,卻能做到五臟俱全,每個小角落都被高效利用之餘,還能佈置出不同的生活情趣來。回看自己家的房間--怎麼收來收去,沒有個性之餘還這麼亂!
台灣設計師朱俞君,在新書《一開始就不用收!家的最後一次空間收納課》中為我們「見招拆招」,告訴每一個沒有時間仔細收納,或對收納一籌莫展的人--只要用對方法,每個人都能細緻整理自己的生活。
文:草草
職業婦女的收納經
朱俞君從小在香港長大,對於鴿子籠式的小空間自不陌生,但累積的生活經驗讓她明白,家的好不好用不在於空間的大小,而在於如何經營整理。這幾年,市面上多了許多教人如何收納、處理家務的書籍,其中又以日本的出版最為細緻。有從觀念出發的《斷捨離》,也有教授各種實用技巧的家事指導。「這真是日本人的個性使然,做起事情一板一眼的。」朱俞君笑着說。但這些指南卻並非人人適用。在日本,女性結婚後往往成為全職太太,會花很大的精力來細緻研究家中事務,這對於兩岸三地的現代女性來說,顯然不大現實。
作為工作繁忙的空間設計師,朱俞君十分理解職業女性面對整理家事的壓力,「她們沒有辦法做到那麼細緻,如果我們照着日本主婦們的書來做,可能會把自己搞瘋掉。我們可以變通一下,靈活一些。」她在書中提出很重要的概念,便是收納要從觀念開始,了解自己生活,梳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空間的要求,然後再開闊視野,從根本上理解「為何要收」以及「如何收」。最關鍵的,是明白「我們要活在當下」--家是我們每天需要面對的場所,把家美化便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每天的生活品質。
「日本的書很多分得很清楚,有說觀念的,也有實用的期刊,那些其實比較像是傢具目錄,教你怎麼來收。但我覺得這些都沒有辦法全面地讓讀者來了解。寫這本書,我的心態是將我這幾年收納的觀念和做法與大家分享,其中強調自己的親身試驗。」朱俞君說。
收納也是整理自己
「就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整理家,所以要研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朱俞君這樣解釋自己鑽研收納的初衷。結婚前,她與室友同住學校的宿舍,不喜歡亂糟糟的她會盡量維持大環境的乾淨整潔。工作以後自己一個人住,平時因為很忙,沒有時間整理房間,便利用假日來享受整理的樂趣,「過程有些累,但看到成果就很開心。好像可以讓忙碌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結婚後,經歷過「戰國時期」,要與老公的生活方式相協調、磨合,整理家的難度一下升級,到有了小孩,困難度更高。但這人生的每一個轉變,都好像現實的測驗題,讓她「功力升級」。她不斷研究如何善用家中儲藏空間,如何做好物品分類,如何快速地將雜物歸類。久而久之,雖然全家人搬進了更小的房子,人口還添了一員,家中卻更乾淨整齊了,就連小孩在她的言傳身教下,也懂得自覺收納自己的物品,實在是非常神奇。正如朱俞君說,懂得收納的秘訣,不僅可以讓家人體會到生活在乾淨整齊環境中的重要,也會延伸到生活教養上,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可以自立自理自覺的小孩。
對朱俞君來說,收納的確不僅是整理雜物那麼簡單。在書的前言裡,她講述自己婚後四年搬家七次的「遊牧生活」,以及在其中逐漸悟出自己對於家的想像與要求。「不是只有東西要被收納,人生也是。」從單身變成妻子,再變成母親,收納不僅是讓家更整齊舒適,也是在學習如何在混亂中透過良好的習慣來整理、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夠學會在混亂的人生中重整自己,就能隨時懷着平靜清爽的心情迎來未來的每一天。
實用案例,手把手教你收納
書中的所有分享都是朱俞君多年來「收納功力」的大展示,開篇便告訴你「收納前你該知道的20件事」。雖說是從觀念入手,書中的內容卻鮮有空談概念或是動輒上升到哲學層面的,反而,每每都從十分實際的問題着手,力求讓讀者看完之後回家便能試着實行。第一章從「收納好概念」、「設計要訣」與「櫃知識」三個方面逐漸推進。首先破解大家關於收納的一些迷思:是不是櫃子越多越好?怎麼才能讓孩子的玩具不亂跑?......接下來便教你如何在設計櫃子時更加美觀又實用,更細緻到如何選擇合適的櫃形與材料。書中也特意收入六個真實案例,解釋不同的房子和生活方式的收納法--大空間沒有利用好一樣會亂糟糟,小空間只要收得好一樣不輸人。朱俞君說,之前幫朋友們重新設計家居,幫助他們收納,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本收納書。「但為甚麼看了書中的收納方法,仍然沒有辦法把屋子收好?」這更激發她出書分享經驗。「這本書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準備,希望讓讀者可以透過書學會切實可行的方法。書裡面內容很多,因為我們執着於實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收納方法,我們希望站在讀者的觀念去想,而不是像我的作品發佈會,擺一些大圖美美的就好。而是希望講出來,讀者聽得懂,回家後會懂得怎麼弄。我們希望這本書不會讓讀者書架上又多一本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