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魯迅與內山完造。網上圖片
在紀念館裡看到過一本內山完造所寫、描寫上世紀三十年代社會實態的書。我一直好奇,作為一個日本人,他是用什麼眼光看中國的?到了東京神田,順便去那裡的內山書店打聽了一下,不出所料,要想找這本書幾乎無望。回來後查了一下網上書店,居然有一本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的劣根和優根》,由內山完造的《活中國的姿態》、渡邊秀方的《中國國民性論》、原惣兵衛的《中國民族性論》合編而成。《活中國的姿態》雖然翻譯得生硬,但正是我想讀的那本。出版說明中說,這三個人物代表了當時左、中、右的三種立場。讀後覺得立場是一回事,提供知識和視角又是另一回事,原惣兵衛的《中國民族性論》不僅許多論點已被歷史證實為過時的濫調,許多論據也是錯誤的,完全沒有必要湊在裡面,浪費讀者的時間。■文:龔敏迪
渡邊秀方對於天命觀的研究就有深度。他指出,和劉邦、宋太祖一樣,日本的豐臣秀吉也「憂門閥無可誇,不足使群臣屈服,乃又唱道出一種感生說,就是誇稱什麼『我母親乃夢入日輪之懷而生我,所以我位登關白,乃是當然,是天意。』」無非都是用欺騙的方法,強調自己統治的合法合理性。為此,朱元璋甚至說:「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王天下。」敵對的元朝統治者也是天命所鍾,接下來自然是自己的合法合理性了。因為天命,所以百姓不必反抗,逆來順受就是了!這也迎合了意志薄弱者的心理。不過,渡邊秀方指出:墨子「倡導了『非命說』,大大地攻擊了迎合主義,痛罵了運命論者。」而且,「他的思想論斷精細公平,有邏輯基礎,首尾一貫。」其他學派往往是非系統的,所以,「墨子可說是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家。」
這大概就是當時「天下之言,半歸於墨」的原因吧,可惜,在權勢者的打壓下,假話終於戰勝了真話。「受天命,居中域,化四夷」就成了統治者的一貫堅持,只不過有的時候說的人當真了,有的時候聽的人當真了。宋真宗感到自己很失敗,就要搞天書運動,要封禪。列代皇帝還都喜歡誇示有外邦朝貢,這就甚至令人懷疑,光武帝賜了顆「漢委奴國王」金印,而所謂「委奴國」也許根本沒有存在過,不過是邀功的邊臣合夥設了一個投其所好的騙局也未可知。包括鄭和頻繁下西洋,除了得到一些奇珍異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藉以昭示令外邦莫名其妙的「天命所歸」。
文弱的民族
馬可波羅說中國人:「若是一個侵略的種族,他們正有着能席捲全世界的眾多人口。不過讀者喲,不要杞人憂天!這些蠻子都適合做好商人,他們全然沒有當士兵的資格。」就是秦始皇也一邊銷了天下兵器為十二銅人,一邊又修長城,「中國的歷史是對塞外諸民族的破壞侵略進行防禦的歷史,他們的侵略是依靠鋤頭的努力的侵略,是以商工之力的商戰,他們的威力是勤勉,是沒有停止的持續的努力。」於是,渡邊秀方由衷地感嘆:「這麼好的民族,世界上哪裡再能找得出第二個?」就像是一個擴大了的農戶,守着眼前數畝良田就滿足了。其實連有點所謂的商戰也難得,統治者只希望百姓們一樣老實耕種而已。所以,「中國人的通病是毫無大丈夫氣概,且喜嫉妒人家的功績,文弱的民族都有這種性質的,只是中國人尤甚。」而老莊帶給人們的消極思想,使人「眼裡絲毫沒有國家國體等等概念,主張極端的獨善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只要能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怕國家倒毀、破滅,都不算什麼。總之保全自己的生命以終天年乃其根本。其哲學是生死一如說,是一身解脫法,是名利超越主義。」這些話,至今仍然有其現實批判的價值。
內山完造的漫談
內山完造則作為一個在華二十年的商人,通過漫談式的敘述,為讀者保存了一幅當時的生活畫卷,自有其有趣的一面。因為他「注視生活,而欲把握住生活文化也」。就像左右眼事物一樣,「有文章的文化,有生活的文化」,非兩者湊在一起,才能比較完整。魯迅為《活中國的姿態》寫的序言說:「只要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同,則兩國之間不消說,就是兩國的人們之間,也不容易相互了解的。」把自己看到而覺得有意思的如實描繪出來,也是促進相互了解的方法。魯迅說了一個故事,同樣價錢買油,老媽子得到的多,一旦送到東家門上,得到的就會少一點。內山就認為:「這是多麼富於優美的人情味,奔流着溫情的買賣方法呀,這便是中國式。」而且,「多買的一定是有錢的,對於有錢人,盡量多索取些,豈不更好嗎?」
除了對底層的同情以外,他也批評了中國社會很普遍的「將其私人的家族親戚有關係者拉入公司,使其吃公司的飯」,一直到把公司吃倒為止。所謂:「實在沒法過,開個成衣舖,掙點零錢花,撈點零碎布。」做什麼想到要揩點油,不能不說是普遍存在的醜陋心理。但對工人的消極怠工,他認為那是「默默不語中實行着世界的勞資協調。」真正原因還在於對他們剝削的過低報酬。其他如把福祿壽解釋為:「福為子福,所以示色慾也;祿為食祿,所以示食慾也;壽為長壽,所以示生慾也。」也比較俏皮。至於他對這一切的總體看法和目的則是:「歷史上滿是血痕,卻竟支撐以至今日,其實是偉大的。但我們還要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和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