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天灸療法是一種中醫傳統療法,選用特定中藥研末敷貼在人體的穴位上,使局部皮膚充血、潮紅或起泡,以達致激發經氣、調理臟腑的治療效果。天灸療法主要分為三伏天灸(於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進行)和三九天灸(於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進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自2002年起開始推出天灸療法,為深入了解天灸療法的療效,中醫藥學院臨床部對2010年至2013年於浸大中醫藥診所完成天灸治療的鼻敏感及支氣管哮喘患者,在結束治療後六個月進行電話隨訪,以了解天灸療法的臨床療效及其對他們體質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3,438名年齡從3至75歲的研究對象中,有52%至67%的鼻敏感患者症狀得到改善,及43%至73%的哮喘患者症狀得到改善,另外,32%至50%的患者覺得體質得到改善。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楊君軍博士表示,基於以上的研究分析,研究小組認為天灸可作為哮喘、鼻敏感患者的補充療法,也可作為減少感冒、增強體質的有效保健方法且療法方便簡單。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這時節人體的氣血流動也最旺盛,毛細孔充分張開,藥效最容易透過皮膚吸收滲透到體內。依據節氣曆法計算,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初伏」7月17日至7月19日,「中伏」7月28日至7月29日,「末伏」8月7日至8月9日。希望根據冬病夏治概念,減少過敏性鼻炎、哮喘,調理身體機能,增加抵抗力的讀者切勿錯過時機。
但需注意的是「天灸」並非所有體質都適用;像是孕婦、1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皮膚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以及有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均不宜採用「天灸」療法。三伏天「天灸」敷貼期間,應避免吃生冷、辛辣或太過油膩的食物,貼敷後皮膚若出現刺癢、灼熱、疼痛時,應立即取下藥膏,若皮膚出現紅腫、起水泡等嚴重反應,應儘速就醫。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