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積極的還是政府。無論是承接產業轉移、功能疏解,都是政府在主導,北京及河北省的一些城市甚至提出,要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中。企業這一市場力量主體的聲音並不多見。
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指出,「以北京人口外移和控制人口為目的,來搞京津冀一體化,不是一個好方案。通過行政手段解決人口疏導,是完全違背城市圈規律的。政府的職責是打破交通行政割據和提升河北城市公共服務,其他的則交由市場選擇」。
社福制度實現真一體化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亦指出,歷史上北京結構調整曾有過教訓,將工業企業總部和製造全部搬到外地或郊區,造成高端人才流失,工業品牌基本消亡,以失敗而告終。他建議,先要創造條件,讓周邊區域具備了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條件,然後再逐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是硬條件,就是基礎設施條件,加快北京與周邊地區的城際鐵路建設。另一方面是軟條件,就是制度環境,破除高考制度、養老制度、醫療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瓶頸,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的一體化。
稅費市場機制疏解轉移
北京市門頭溝區副區長李昕則建議,利用稅費等市場機制進行產業的疏解轉移,用稅收來區分不同地區的產業分工。有必要建立國家級協調機構,妥善處理京津冀三地利益格局的分配、創新稅收機制等問題。可考慮建立「京津冀」一體的公共預算收入,公共預算收入僅用於區域公共產品的消耗;通過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協同三地的利益分配。對於區域中基礎設施和產業的重複性建設,可以採取重複建設的約束性稅收政策等。
有觀點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亟須一個超越三方的協調機構來推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對此指出,從短期看,出於突破制度性障礙、大項目協調等考慮,國務院層面成立協調機構是有必要的。但長期看還是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