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在北京的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的當下,河北廊坊早已成為疏解北京人口壓力的承載地,其中廊坊三河市的燕郊鎮,與北京通州只隔一條潮白河,二三十萬在北京工作的人,攜家帶口的在燕郊居住。燕郊到北京市區車程超過一個小時,住在河北,每日跨省上班,不少老人早上五六點起來去長途車站排隊,只為上班的子女多睡一會。
「擺鐘式」城市潮汐式交通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指出,北京已形成的回龍觀、天通苑、通州乃至河北燕郊等「擺鐘式」衛星城都不成功。它們距離中心城太近,且承擔單一居住功能,加上沒有快速交通做支撐,反而形成地面「潮汐式」交通壓力,加劇中心城的地面交通擁堵。
備產業支撐一小時經濟圈
趙弘認為,現在要突出重點,在京津冀區域內加快建設4至5個新一代衛星城。衛星城的規模不能太大,應有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和產業支撐。衛星城距主城的距離應在30至70公里之間,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衛星城與主城之間建立大容量、一站式的市郊鐵路並與地鐵快捷聯繫,形成快速交通體系。
趙弘說,從國外經驗看,主城與「衛星城」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距離30至70公里最為合適。「衛星城」與主城之間必須通過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城際鐵路或者快速軌道交通,實現大規模人員輸送,形成「1小時經濟圈」。
趙弘建議,京津冀地區要補短板,加快軌道交通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把北京五環以內的地鐵加密;另一方面要加快區域內城際鐵路建設。國際大城市經驗表明,15公里以內核心區以地鐵為主,15公里到30公里以快速鐵路為主,30到70公里以市郊鐵路為主,一站式到達。相比較,倫敦、紐約、東京的市郊鐵路都非常發達,北京市郊鐵路只有107公里,要加快市郊鐵路建設,把短板補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