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曉明昨日與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馮檢基、李國麟、葉建源、莫乃光會面,就政改問題交換意見。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昨日與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馮檢基、李國麟、葉建源、莫乃光會面,就政改問題交換意見。張主任在會上強調,設計與香港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普選制度,在符合民主原則的同時,要考慮5個方面的要素:一、香港制定普選制度時必須處理好與中央的關係,確保不會因為普選而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造成危害或隱患,確保特首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二、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三、要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四、要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五、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見表)。
繼上周五後,張曉明主任昨晨在特區政府總部會見了第二批共4名反對派議員會面。「政改三人組」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中聯辦代表等出席。
晤馮檢基李國麟葉建源莫乃光
反對派議員包括民協的馮檢基、衛生服務界的李國麟、教育界的葉建源及資訊科技界的莫乃光。
據悉,是日原定有7名議員參與的會面,但因街工的梁耀忠聲稱有活動需要出席,改為於今日和工黨參與會面,「新民主同盟」的范國威及會計界的梁繼昌則報稱不在港而未有出席。
政改須適合實際情況
會面歷時約1小時50分鐘。據悉,張曉明主任在會上表示,他會將議員所談的意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如實反映。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有關決定有一套既定法律程序,一旦作出有關決定,就應當得到尊重和遵守。
他指出,討論行政長官普選問題要講一個大道理,就是政治體制包括行政長官普選制度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模式,衡量普選制度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要適合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用俗語來講,就是「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須處理好與中央關係
張主任表示,設計與香港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普選制度,除了符合民主原則外,並要考慮五個方面的要素:
第一,香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香港不能自行決定其政治體制,也不能與其他國家的普選制度簡單類比。香港制定普選制度時必須處理好與中央的關係,確保不會因為普選而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造成危害或隱患,確保行政長官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從香港的政治現實看,有強調此點的必要。
需探索磨合 不能一步到頂
第二,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香港的民主發展歷程只有不足30年,「一國兩制」下的地方普選制度在全世界均無先例可循,需要有一個不斷探索、磨合與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頂。
第三,要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香港是一個工商業城市,基本法起草時設定提名委員會提名機制已包含必要的把關作用,以確保各界別、各階層的均衡參與,特別是工商界的政治參與,降低出現政治對抗、憲制危機和民粹主義的風險。
利行政主導及資本主義發展
第四,要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香港在上世紀實現經濟騰飛,其中最主要的體制原因就是行政主導,反應快速,決策高效,行政長官普選後香港要保持競爭優勢,仍應守住這一條。
第五,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包括保持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變,保持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環境等。
據悉,張主任坦言,並不寄希望於一兩次見面就能消除分歧,但見面總比不見好,見面有利於增進相互了解,特別是有助於理解對方的關注和顧慮,換位思考。從長遠改善關係考慮,今後也應多見面、多交流。
馮檢基:雙方均講道理
馮檢基在會後形容,是次會面氣氛良好,雙方都能講道理和分享看法,大部分時間談及國家安全問題、愛國愛港的定義。他們也提到對「公民抗命」及無不合理限制等話題。
張主任今日會會見最後兩批反對議員,包括公民黨及工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