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焦點訪談:粵劇保育靠教育 中小學開班傳承


放大圖片

■鄒興華表示,希望不同地方的社會文化傳承下去,不要消失。劉國權 攝

文博館館長讚港府大力推動 盼全球化下本地文化可流傳

粵劇文化博大精深,單是唱唸做打、演出場地、經典劇目、名伶等資料,便足以讓研究者窮盡畢生精力,如痴如醉地漫遊於藝海。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鄒興華指出,自從粵劇於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港府大力推動粵劇保育工作,把它從低潮中拯救出來,如今中學和小學都已經設有相關課程,學生可以透過粵劇化妝等方式,生動地學習有關知識。他認為,每個地方的文化遺產都十分重要,「希望不同地方的社會文化傳承下去,不要消失。」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鄒興華表示,海外保護文化遺產工作已有約200年歷史,但主要屬於物質性文化遺產,「例如保護大皇宮、教堂、巴特農神殿,進行發掘、研究工作等。」近代的人不久前才醒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背後意義,原來亦十分重要。

中國加入護「非遺」公約 港配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提高其相互欣賞重要性的意識,於2006年4月生效。鄒興華指出,中國於2004年6月加入《公約》,成為目前30個公約國之一,香港特區政府亦予以配合,在香港實施相關政策。

鄒興華又指,早於《公約》通過並生效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於2001年公布了19項「申報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昆曲成為中國首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他說:「與香港有關的粵劇及涼茶配製,已經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粵劇於2009年成為《公約》通過後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亦是中國第二十二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香港目前唯一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劇列「非遺」需5年保護計劃

他指出,粵劇歷史悠久,亦是嶺南地區重要劇種,可以說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等國家及地區,以致美加及澳洲都有粵劇上演。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便要有5年保護計劃。本港粵劇曾經有一段時間處於極低潮,「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當時電視、電影十分流行,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甚麼是粵劇。」

粵劇發委會成立 不斷注資

不過,近年在港府大力推廣下,粵劇發展委員會已成立,不斷注資基金。此外,高山劇場、沙田大會堂等場館亦經常上演粵劇。油麻地戲院於2011年改建為傳統曲藝表演中心及後勤基地,訓練新的戲班表演。鄒興華說:「現時連演藝學院都設有粵劇學位課程,不再像從前般,只由大老倌自己授徒了。」

鄒興華認為,如果要讓粵劇傳承下去,最重要是從教育入手,「現時中學課程都設有欣賞唱詞及唱曲部分,小學課程都涉及粵劇。」學生可以透過粵劇化妝等方式接觸和認識粵劇,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沙田文博館常設「粵劇文物館」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是康文署轄下的綜合性博物館,設有12個展覽館,「粵劇文物館」便是6個常設展館之一,展示數千項與粵劇相關的藏品,不少展區由專研粵劇數十年的中大中文系退休教授梁沛錦捐出,亦有由吳君麗、鳳凰女、林家聲、任劍輝、唐滌生等大老倌捐出的衣箱、戲服、飾物等。

鄒興華指出,全球一體化下,所有國家及地區都面對強文化蠶食弱文化的問題,「正如睇戲只會睇荷里活大片一樣。又例如香港連鎖快餐店出現後,本土的白粥及雲吞麵去了哪裡?」他認為,粵劇只是一個例子,最重要是不同地方的社會文化傳承下去,不要消失。

相關新聞
調查報道:肥黎一家七本英護照 (圖)
「持外籍干港政」令人憂慮 (圖)
揚言續向反對派「泵水」 (圖)
話你知:黎與美國關係密切 (圖)
黎智英資金來源及去向
鄭耀棠:人大常委會料定「過半數」門檻 (圖)
人大常委會 12港區人代列席
周南:鄧公「一國兩制」理論無過時 (圖)
政協常委:「過半數」提名門檻合理
財爺籲「把握今天」落實普選
「佔中」威脅社會 警:必處理保秩序 (圖)
戴耀廷靠嚇:部署波浪式持續「佔中」 (圖)
曾鈺成:中央關注國家安全 (圖)
林煥光:大部分港人維護國家利益 (圖)
港單車旅遊 長路「慢慢」 (圖)
工聯倡串連單車徑遊全港  (圖)
話你知:「踩大冷」路程近百公里
當局慎研建徑 10月辦「單車節」
特稿:老手嘆港對「單車友」不友善 (圖)
警搗黑幫小頭目歡送會拘45人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