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八月二十二日,我與塔吉克斯坦駐華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合著的新書《跨越帕米爾的友誼 》在京舉行首發式。在百餘名嘉賓中,我發現有中國首任駐塔大使郗照明先生。席間,他半開玩笑地告訴我:「小尹,我現在是『八零後』了。你在《環球時報》寫我坐坦克車赴任那篇文章可讓我出名了,後來有好多記者採訪我。」
望着精神矍鑠的老大使,我心情格外激動,思緒也飛回到蘇聯解體之初在塔國採訪的日日夜夜。郗大使五十多年前畢業於著名的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俄語專業畢業後一直在外交部蘇東司工作,當過駐阿爾巴尼亞大使。蘇聯解體後,他由駐蘇使館公使位上直接飛塔國出任大使,親歷過該國獨立之初內戰的槍林彈雨,我把他稱為「坦克大使」。
一九九四年後,我經常飛塔國報道內戰,與當地中國外交官混得相當熟。一次,使館一秘羅維向我繪聲繪色講起郗大使坐坦克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九九二年,使館向國內發不了密碼電報,郗大使只得飛到莫斯科發報,回到首都杜尚別後,市區內卻子彈橫飛,他困在機場無法離開。這時,駐守機場的一位俄軍上校伸出援手,將他「請進」坦克車,輾轉送回大使館。陰差陽錯,我誤將這段故事記成了「大使坐坦克赴任」。文章在《環球時報》發表後,立即引起讀者興趣,對戰火中堅守崗位的中國外交官充滿敬佩之情。
談起這段難忘的經歷,郗大使滿懷深情地說,他曾多次聆聽過周恩來總理要求外交部幹部要做「文裝解放軍」的囑託,在塔國經歷的烽火硝煙使他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中亞五國在前蘇聯屬於偏遠落後地區,因此,我們這些在那裡工作過的人都笑言大家是「中亞一根藤上結的幾隻苦瓜」,大家更珍視友誼和感情,結成患難與共的「中亞幫」。
新書發布式上,我看到「中亞幫」許多前輩熟悉的面孔:前駐塔公使、後駐土庫曼斯坦大使殷松齡,前駐吉爾吉斯斯坦三秘、現歐亞司司長張漢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突厥語教學名教授胡振華等。前駐塔大使李惠來的夫人胡春梅大姐因出差未能與會,行前特意給我發來短信,請我向阿利莫夫大使表示祝賀。這一個個細節,讓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患難結真情」。
其實,香檳美酒只是外交官生活的表象,工作常常是單調乏味、危機四伏,有時甚至面臨死神威脅。我在哈薩克斯坦工作的同事、後來駐吉爾吉斯斯坦使館一秘王建平,就被東突恐怖分子殘忍殺害,遺下嬌妻幼子。每念於此,心生悲痛。
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橫貫廣袤的中亞草原、雪山和大漠,給她蒙上了一層聖潔而神秘的色彩。在這片土地上,「坦克大使」郗照明等老一輩中國外交官書寫出屬於自己的歷史,願新一代中國外交官能接班「文裝解放軍」,不辱使命,再鑄輝煌。
|